[实用新型]一种氟化工厂内基于热法污水零排放技术的资源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38992.6 | 申请日: | 2018-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97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先庭;张茂勇;刘士刚;刘洪祥;石文星;王宝龙;陈炜;许太治;王学勇;岑俊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氟化工厂内基于热法污水零排放技术的资源回收装置,属于聚偏氟乙烯等氟化工生产工艺技术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针对相关化工生产工艺中大量产生的三类污水,包括内含可回收物料类工艺污水、低浓度类污水、高浓度危废类污水,本专利分别采用了基于余热驱动的不同热法污水回收技术,包括降温过滤净化、余热蒸发与结晶装置,以全厂能量流、水及污水流及其在不同工艺段的形态和品位变换为中心,构建集节能与环保于一体的能源梯级综合利用系统,通过采用所回收的工艺余热,对污水进行加热蒸发、浓缩直至结晶,实现能源、水资源及内含物料资源的全面回收,节能率高达90%左右,全面构建了化工厂污水零排放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污水零排放 构建 热法 化工厂 节能 生产工艺技术 污水处理技术 资源回收装置 资源循环利用 综合利用系统 聚偏氟乙烯 可回收物料 工艺污水 工艺余热 过滤净化 化工生产 技术体系 加热蒸发 结晶装置 绿色制造 全面回收 污水回收 物料资源 余热驱动 氟化工 工艺段 能量流 污水流 能源 梯级 余热 蒸发 浓缩 水资源 品位 回收 环保 | ||
【主权项】:
1.一种氟化工厂内基于热法污水零排放技术的资源回收装置,包括污水预处理工艺段、蒸发分盐结晶工艺段和余热利用工艺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水预处理工艺段设置有分别处理低浓污水和高浓污水两类污水的初步过滤净化装置(41),初步过滤净化装置(41)设置有进水口,其中处理低浓污水的初步过滤净化装置(41)的进水口与包括除盐水浓水、冷却塔排污水在内的低浓度类污水(P)的供水管相通,初步过滤净化装置(41)的出水口与RO膜(42)的进水口相连,RO膜(42)的出水口与污水再净化装置(43)的进水口相连,污水再净化装置(43)的出水口与高浓度RO膜(47)的进水口相连,高浓度RO膜(47)设置有清水(Q)的出口和高浓度污水出口,高浓度RO膜(47)的高浓度污水出口与多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8)的高浓度污水进口相连,多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8)还设置有污水二次蒸汽(C2)、工业级氯化钠(K3)、工业级硫酸钠(K4)或杂盐(K5)的出口;处理高浓污水的初步过滤净化装置(41)的进水口与前置氧化装置(40)的出水口相连,前置氧化装置(40)的进水口与包括工艺高浓排水、酸碱中和水、再生废水、污水处理过程次生高浓水在内的高浓度危废类污水(G)的供水管相通,处理高浓污水的污水再净化装置(43)的出水口与纳滤膜分盐装置(44)的进水口相连,纳滤膜分盐装置(44)的一价离子污水出口与单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5)的进水口相连,单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5)设置有污水二次蒸汽(C2)和工业级氯化钠(K3)的出口,纳滤膜分盐装置(44)的高价离子污水出口与净化除硬装置(46)的高价离子污水进口相连,净化除硬装置(46)还设置有氧化钙(T1)、其它化学药剂(T2)的进料口和硫酸钙(K6)、杂盐(K5)的出料口,净化除硬装置(46)的除硬高浓污水出口与前置氧化装置(40)除硬高浓污水进口相连,单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5)和多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8)产生的污水二次蒸汽(C2)与一级余热加热器(21)的加热侧进口相连,一级余热加热器(21)、RO膜(42)和高浓度RO膜(47)的清水(Q)送往除盐水装置(32)的水源水进口并与水源补水(S)相通,除盐水装置(32)的超纯水(C)出口与一级余热加热器(21)的被加热侧进口相连,一级余热加热器(21)的被加热侧出水经二级余热加热器(22)的被加热侧后,与高温余热加热器(31)的被加热侧进口相连,高温余热加热器(31)的被加热侧出口与蒸汽加热器(3)的被加热侧进口相连,二级余热加热器(22)的加热侧进口与排水蓄水罐(10)和一级压滤机(11)的高温压滤水(J1)的出口相连,二级余热加热器(22)的加热侧出口与压滤用余热热泵(23)的蒸发器的进口相连,蒸发器的出口则与污水处理池(12)的低温压滤水(J2)的进口相连,压滤用余热热泵(23)的发生器的蒸汽进口与来自分汽缸(1)的蒸汽出口相通,发生器的蒸汽凝结水(D)出口与蒸汽凝结水集水装置(24)的蒸汽凝结水进口相通,蒸汽凝结水集水装置(24)的出口分别于单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5)和多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8)的驱动热源进口相通,单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5)和多盐余热蒸发结晶器(48)的驱动热源出口相连后,分别与低浓度类污水(P)的出口管、二级空预器(27)的热源侧进口和高温余热加热器(31)的加热侧进口相连,二级空预器(27)的热源侧出口与高温余热加热器(31)的加热侧出口相连后与压滤用余热热泵(23)的冷凝器及吸收器的被加热侧进口相连,冷凝器及吸收器的被加热侧出口与蒸汽凝结水集水装置(24)的余热水进口相连,蒸汽凝结水集水装置(24)的蒸汽凝结水进口与包括余热热泵(23)的发生器的蒸汽凝结水(D)在内的所有工艺设备产生的蒸汽凝结水(D)的出口相通。/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21438992.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