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带隙基准源的无过冲软启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92761.4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98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石跃;李颂;凌味未;陈功;姚尧;周泽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F1/56 | 分类号: | G05F1/56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适用于带隙基准源的无过冲软启动电路,属于集成电路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软启动电路的启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自启动阶段和稳定阶段,自启动阶段中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电流随着电源电压的增加逐渐增大;稳定阶段中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电流根据反馈回路进行调整,使得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电流逐渐增大,不会发生瞬变,最终达到设定的电流值,实现了平稳无过冲的软启动切换。本实用新型产生的输出电流实现了平稳无过冲的电流切换,有效规避了输出电流过冲的问题,实现了无过冲的软启动的目的;另外由于采用共源共栅电流镜结构减小了对电源电压的依赖,提升了软启动电路的共源抑制比;能够使得基准电压迅速建立,保证了带隙基准源电路的稳定性。 | ||
搜索关键词: | 软启动电路 输出电流 本实用新型 带隙基准源 电源电压 稳定阶段 逐渐增大 软启动 自启动 带隙基准源电路 共源共栅电流镜 集成电路技术 电流过冲 电流切换 反馈回路 基准电压 抑制比 共源 减小 瞬变 输出 保证 | ||
【主权项】:
1.一种适用于带隙基准源的无过冲软启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九PMOS管(MP9)、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S)和第三电阻(RC),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并通过第一电阻(R1)后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其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和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并接地(GND);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和第三电阻(RC)的一端,其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五三极管(Q5)和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以及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集电极并通过第二电阻(RS)后连接电源电压(VCC);第三电阻(RC)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连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以及第一PMOS管(MP1)、第三PMOS管(MP3)和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并通过第二电容(C2)后连接电源电压(VCC),其漏极连接第九PMOS管(MP9)的源极,其源极连接第一PMOS管(MP1)、第三PMOS管(MP3)、第五PMOS管(MP5)和第六PMOS管(MP6)的源极并连接电源电压(VCC);第九PMOS管(MP9)的栅极连接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和漏极以及第二PMOS管(MP2)、第四PMOS管(MP4)和第七PMOS管(MP7)的栅极,其漏极作为所述无过冲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端;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连接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连接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连接第七PMOS管(MP7)的源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21092761.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摆率增强电路、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下一篇:电流镜像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