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自主轮椅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24487.3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6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孙镜博;赵玉双;陈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G5/02 | 分类号: | A61G5/02;A61G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德宝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23 | 代理人: | 潘艳霞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椅,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自主轮椅,包括安装支撑框架、后移动减震装置、前轮脚踏支撑装置、前移动装置、座椅护垫,可以由病者自己驾驶出门,在外行驶的过程中,支撑减震装置可以大大减少下落时给病者带来的冲击,轮椅全身大部分的装置为合金,可以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减少重量,从而减少病者行驶过程中的负荷,行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病者的上肢力量还能提升平衡能力,舒展心情,减缓心理疾病,轮椅为拼接成,不用时可拆卸减少摆放空间,也减少了后期轮椅维护的成本等功能,后移动减震装置安装在安装支撑框架上,前轮脚踏支撑装置安装在安装支撑框架上,前移动装置安装在前轮脚踏支撑装置上。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自主 轮椅 | ||
【主权项】:
1.一种多功能自主轮椅,包括安装支撑框架(1)、后移动减震装置(2)、前轮脚踏支撑装置(3)、前移动装置(4)、座椅护垫(5),其特征在于:安装支撑框架(1)是由支撑座椅框架(1‑1)、后轮安装座(1‑2)构成,后轮安装座(1‑2)安装在支撑座椅框架(1‑1)上,后轮安装座(1‑2)和支撑座椅框架(1‑1)通过螺栓加固;后轮安装座(1‑2)是由支撑架(1‑2‑1)、安装座(1‑2‑2)构成,安装座(1‑2‑2)安装在支撑架(1‑2‑1)上;安装座(1‑2‑2)是由承重安装柱(1‑2‑2‑1)、锁紧圆盘(1‑2‑2‑2)、锁紧组合装置(1‑2‑2‑3)构成,锁紧组合装置(1‑2‑2‑3)安装在承重安装柱(1‑2‑2‑1)内部,锁紧组合装置(1‑2‑2‑3)和承重安装柱(1‑2‑2‑1)间隙配合,锁紧圆盘(1‑2‑2‑2)安装在承重安装柱(1‑2‑2‑1)上,锁紧圆盘(1‑2‑2‑2)和承重安装柱(1‑2‑2‑1)螺纹配合,锁紧圆盘(1‑2‑2‑2)和锁紧组合装置(1‑2‑2‑3)配合;后移动减震装置(2)是由轮圈(2‑1)、轮胎(2‑2)、把手转动圈(2‑3)、轮圈安装座(2‑4)、支撑减震装置(2‑5)、中心装置(2‑6)构成,轮胎(2‑2)安装在轮圈(2‑1)上,轮胎(2‑2)和轮圈(2‑1)过盈配合,把手转动圈(2‑3)安装在轮圈(2‑1)上,轮圈安装座(2‑4)安装在轮圈(2‑1)上,轮圈安装座(2‑4)和轮圈(2‑1)间隙配合,轮圈安装座(2‑4)和轮圈(2‑1)通过螺栓加固,支撑减震装置(2‑5)安装在轮圈安装座(2‑4)上,支撑减震装置(2‑5)和轮圈安装座(2‑4)间隙配合,中心装置(2‑6)安装在支撑减震装置(2‑5)上,中心装置(2‑6)和支撑减震装置(2‑5)间隙配合;轮圈安装座(2‑4)是由安装支柱(2‑4‑1)、配合槽(2‑4‑2)、螺栓安装通孔(2‑4‑3)、滚动圆柱(2‑4‑4)、螺栓组安装孔(2‑4‑5)构成,配合槽(2‑4‑2)开在安装支柱(2‑4‑1)上,螺栓安装通孔(2‑4‑3)开在安装支柱(2‑4‑1)上,滚动圆柱(2‑4‑4)安装在安装支柱(2‑4‑1)上,滚动圆柱(2‑4‑4)和安装支柱(2‑4‑1)间隙配合,螺栓组安装孔(2‑4‑5)开在安装支柱(2‑4‑1)上;支撑减震装置(2‑5)是由支撑内装置(2‑5‑1)、支撑外装置(2‑5‑2)、弹簧(2‑5‑3)、安装螺栓组(2‑5‑4)构成,支撑外装置(2‑5‑2)安装在支撑内装置(2‑5‑1)上,支撑外装置(2‑5‑2)和支撑内装置(2‑5‑1)间隙配合,弹簧(2‑5‑3)安装在支撑外装置(2‑5‑2)的内部,弹簧(2‑5‑3)安装在支撑外装置(2‑5‑2)间隙配合,弹簧(2‑5‑3)和支撑内装置(2‑5‑1)配合,安装螺栓组(2‑5‑4)安装在支撑内装置(2‑5‑1)上,安装螺栓组(2‑5‑4)和支撑内装置(2‑5‑1)螺纹配合,安装螺栓组(2‑5‑4)安装在支撑外装置(2‑5‑2)上,安装螺栓组(2‑5‑4)和支撑外装置(2‑5‑2)螺纹配合;支撑内装置(2‑5‑1)是由内部支撑圆管(2‑5‑1‑1)、中心端连接头(2‑5‑1‑2)、弹簧安装座(2‑5‑1‑3)构成,中心端连接头(2‑5‑1‑2)安装在内部支撑圆管(2‑5‑1‑1)上,中心端连接头(2‑5‑1‑2)安装在内部支撑圆管(2‑5‑1‑1)螺纹配合,弹簧安装座(2‑5‑1‑3)安装在内部支撑圆管(2‑5‑1‑1)上,弹簧安装座(2‑5‑1‑3)和内部支撑圆管(2‑5‑1‑1)螺纹配合;支撑外装置(2‑5‑2)是由外部支撑圆管(2‑5‑2‑1)、轮圈端安装头(2‑5‑2‑2)构成,轮圈端安装头(2‑5‑2‑2)安装在外部支撑圆管(2‑5‑2‑1)上,轮圈端安装头(2‑5‑2‑2)和外部支撑圆管(2‑5‑2‑1)螺纹配合;中心装置(2‑6)是由承重安装环(2‑6‑1)、中心安装座(2‑6‑2)、内六角螺栓(2‑6‑3)、固定限位帽(2‑6‑4)、转动装置(2‑6‑5)构成,中心安装座(2‑6‑2)安装在承重安装环(2‑6‑1)上,内六角螺栓(2‑6‑3)安装在承重安装环(2‑6‑1)上,内六角螺栓(2‑6‑3)和承重安装环(2‑6‑1)螺纹配合,内六角螺栓(2‑6‑3)安装在中心安装座(2‑6‑2)上,内六角螺栓(2‑6‑3)和中心安装座(2‑6‑2)间隙配合,内六角螺栓(2‑6‑3)加固承重安装环(2‑6‑1)和中心安装座(2‑6‑2)的配合,固定限位帽(2‑6‑4)安装在承重安装环(2‑6‑1)上,固定限位帽(2‑6‑4)和承重安装环(2‑6‑1)螺纹配合,转动装置(2‑6‑5)安装在承重安装环(2‑6‑1)的内部,转动装置(2‑6‑5)和承重安装环(2‑6‑1)过盈配合,转动装置(2‑6‑5)和固定限位帽(2‑6‑4)配合;承重安装环(2‑6‑1)是由带孔圆筒支柱(2‑6‑1‑1)、螺纹孔(2‑6‑1‑2)、转动装置安装孔(2‑6‑1‑3)、圆柱通孔(2‑6‑1‑4)构成,螺纹孔(2‑6‑1‑2)开在带孔圆筒支柱(2‑6‑1‑1)外壁上,转动装置安装孔(2‑6‑1‑3)开在带孔圆筒支柱(2‑6‑1‑1)的中心,圆柱通孔(2‑6‑1‑4)开在带孔圆筒支柱(2‑6‑1‑1)的底部;中心安装座(2‑6‑2)是由弧形安装头(2‑6‑2‑1)、螺栓安装孔(2‑6‑2‑1)、滚动减摩圆柱(2‑6‑2‑3)构成,螺栓安装孔(2‑6‑2‑1)开在弧形安装头(2‑6‑2‑1)圆弧上,滚动减摩圆柱(2‑6‑2‑3)安装在弧形安装头(2‑6‑2‑1)上,滚动减摩圆柱(2‑6‑2‑3)和弧形安装头(2‑6‑2‑1)间隙配合;固定限位帽(2‑6‑4)是由圆盘(2‑6‑4‑1)、安装配合齿牙(2‑6‑4‑2)、轴承限位环(2‑6‑4‑3)、转动圆柱限位柱(2‑6‑4‑4)构成,安装配合齿牙(2‑6‑4‑2)开在圆盘(2‑6‑4‑1)的圆周上,轴承限位环(2‑6‑4‑3)安装在轴承限位环(2‑6‑4‑3)上,转动圆柱限位柱(2‑6‑4‑4)安装在圆盘(2‑6‑4‑1),转动圆柱限位柱(2‑6‑4‑4)在轴承限位环(2‑6‑4‑3)中心处;转动装置(2‑6‑5)是由转动圆柱(2‑6‑5‑1)、安装插柱(2‑6‑5‑2)、轴承(2‑6‑5‑3)、卡死组合装置限位槽(2‑6‑5‑4)构成,安装插柱(2‑6‑5‑2)安装在转动圆柱(2‑6‑5‑1)上,轴承(2‑6‑5‑3)安装在转动圆柱(2‑6‑5‑1)上,轴承(2‑6‑5‑3)和转动圆柱(2‑6‑5‑1)过盈配合,卡死组合装置限位槽(2‑6‑5‑4)开在安装插柱(2‑6‑5‑2)上;后移动减震装置(2)安装在安装支撑框架(1)上,后轮安装座(1‑2)和中心装置(2‑6)间隙配合,安装插柱(2‑6‑5‑2)和承重安装柱(1‑2‑2‑1)间隙配合,卡死组合装置限位槽(2‑6‑5‑4)和锁紧组合装置(1‑2‑2‑3)配合,螺栓组安装孔(2‑4‑5)和安装螺栓组(2‑5‑4)间隙配合,安装螺栓组(2‑5‑4)和中心安装座(2‑6‑2)间隙配合,安装螺栓组(2‑5‑4)和滚动减摩圆柱(2‑6‑2‑3)配合,前轮脚踏支撑装置(3)安装在安装支撑框架(1)上,前轮脚踏支撑装置(3)通过螺栓和支撑座椅框架(1‑1)配合,前移动装置(4)安装在前轮脚踏支撑装置(3)上,前移动装置(4)和前轮脚踏支撑装置(3)间隙配合,座椅护垫(5)安装在安装支撑框架(1)上,座椅护垫(5)和支撑座椅框架(1‑1)配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324487.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