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堆照TeO2 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86974.5 | 申请日: | 201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6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平;杨宇川;陈静;魏洪源;吴川;张锐;胡睿;党宇峰;熊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19/24 | 分类号: | B01J19/24;G21G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照TeO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teo base sub | ||
【主权项】:
1.一种堆照TeO2生产碘‑131的干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堆照TeO2生产碘‑131的干馏装置包括加热炉(1)、蒸馏吸收器、加料台、载料台、配重器、工作台(2);上述干馏装置的连接关系是,所述的蒸馏吸收器部分置于加热炉(1)腔内,加热炉(1)、加料台、载料台、配重器均固定设置于工作台(2)上,加热炉(1)和载料台置于工作台(2)水平中线的一侧,加料台和配重器置于工作台(2)水平中线的另一侧;所述的加热炉(1)与配重器对应设置;所述的加热炉(1)为横卧管式炉结构,由上半块炉体和下半块炉体构成,在加热炉(1)位于配重器一侧接缝处固定设置有连接上半块炉体和下半块炉体的活页(30),在对应一侧的上半块炉体、下半块炉体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相互匹配的S扣(31)、锁紧柱(32),加热炉(1)的下半块炉体通过钢架与工作台(2)固定连接;所述的蒸馏吸收器包括竖直设置的吸收槽、水平设置的蒸馏管(3)和套管(4),所述的吸收槽包括碱液罐(5)、水浴罐(6)、盘管(7);所述的蒸馏管(3)置于加热炉(1)内,蒸馏管(3)与加热炉(1)炉膛之间有一间隙;所述的蒸馏管(3)的一端为喇叭口,蒸馏管(3)的另一端通过套管(4)与置于加热炉(1)外的吸收槽的上部垂直固定连接,在蒸馏管(3)的喇叭口内匹配设置有塞子(8);所述的水浴罐(6)置于碱液罐(5)内,盘管(7)置于水浴罐(6)内,盘管(7)的上端管道斜向上依次穿过水浴罐(6)、碱液罐(5)、套管(4)、穿入蒸馏管(3)并与水浴罐(6)、碱液罐(5)、蒸馏管(3)分别密封性固定连接,盘管(7)的下端口垂直穿出水浴罐(6)底部中央并与水浴罐(6)密封性固定连接,盘管(7)上端管道与水平线之间有一夹角;所述的碱液罐(5)通过连接块与水浴罐(6)固定连接,在碱液罐(5)与水浴罐(6)侧壁间设置有钢丝网(9),钢丝网(9)与碱液罐(5)、水浴罐(6)分别紧密接触;所述的蒸馏管(3)的喇叭口、套管(4)的中部分别固定在加热炉(1)的下半块炉体上;所述的加热炉(1)下半块炉体底部竖直设置有热电偶(36),热电偶(36)的上端与置于炉腔内蒸馏管(3)的外壁接触;所述的碱液罐(5)顶部侧向和底部中央分别固定设置有连通的三通阀(10)、两通阀(11),在三通阀(10)与水浴罐(6)顶之间的碱液罐(5)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圆环形的挡板(12);所述的水浴罐(6)设置有L型的加料管(13)、进水管(14)、L型的排水管(15),加料管(13)上端水平穿出碱液罐(5)侧壁并与碱液罐(5)密封性固定连接,加料管(13)下端从上至下垂直贯穿水浴罐(6)并与水浴罐(6)密封性固定连接,进水管(14)、排水管(15)下端并排水平贯穿水浴罐(6)下部和碱液罐(5)侧壁并分别与水浴罐(6)、碱液罐(5)密封性固定连接,排水管(15)上端口置于水浴罐(6)内并与水浴罐(6)顶部之间有一间隙;所述的配重器包括滑轮(33)、配重块(34)、三角架(35),三角架(35)设置在位于加热炉(1)侧面的工作台(2)上,滑轮(33)固定设置在三角架(35)顶部横梁中央,配重块(34)设置在滑轮(33)的下方,在滑轮(33)上设置有钢丝绳,钢丝绳的两端分别系在配重块(34)、S扣(31)上;所述的加料台与载料台对应设置;所述的加料台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支架(16)、滑板(18)与滑板槽(19)、底板(17),滑板(18)与支架(16)、滑板槽(19)与底板(17)分别固定连接,滑板(18)部分置于滑板槽(19)内并与滑板槽(19)滑动连接,在位于载料台一侧的支架(16)、滑板(18)上分别固定设置有斗架(20)、托架(21),在斗架(20)上设置有滑动连接的加料斗(22);所述的载料台包括滑座(23)、滑轨(24)、载气管(25)、拖斗(26)、工字卡(27),拖斗(26)设置在蒸馏管(3)内,滑轨(24)固定设置在工作台(2)上,滑座(23)放置在滑轨(24)上并与滑轨(24)滑动连接;载气管(25)通过工字卡(27)固定在滑座(23)的顶部中央,载气管(25)的一端依次穿过塞子(8)的中央及拖斗(26)的侧壁,并与塞子(8)通过硅橡胶套连接及与拖斗(26)固定连接,载气管(25)的另一端设置有气阀(28),在拖斗(26)上放置有坩埚(29)。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786974.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TeO<SUB>2</SUB>-SiO<SUB>2</SUB>复合溶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微结构的α-TeO<sub>2</sub>及其制法和用途
-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碲基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基于圆波导TE01模的宽带E面全向天线
- 非线性光学材料ZnTeMoO<sub>6</sub>及其晶体的生长方法
- Te/TeO<sub>2</sub>-SiO<sub>2</sub>复合薄膜作为光限幅材料的应用
- 一种基于TeO<sub>2</sub>纳米线的醇类气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汽车顶棚天窗粘合用热熔胶及其制造方法
- Bi<sub>3</sub>TeO<sub>6</sub>OH(NO<sub>3</sub>)<sub>2</sub>化合物、Bi<sub>3</sub>TeO<sub>6</sub>OH(NO<sub>3</sub>)<sub>2</sub>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其制法和用途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