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弹性提升策略求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16403.7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5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韩冬;叶磊;孙伟卿;张垠;陈金涛;赵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10/06 | 分类号: | 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徐颖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弹性提升策略求解方法,通过上层电网保护模型制定线路、节点强化改造方案,中层电网攻击模型意在使系统损失最大化,底层电网抵御模型目的在于使系统损失最小化,通过遍历法对该模型进行电力动态攻防博弈,最终可以得到使攻击方预期收益最小的线路改造方案和节点强化方案。电网弹性分为“抵御与吸收”、“响应与适应”和“恢复”三个阶段,本发明能够指导电力工程人员在灾前对关键线路进行改造并向节点信息系统配置适当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够优化“抵御与吸收”阶段的系统性能,提升系统的容灾能力。当系统响应时间不随故障改变而改变且不同元件的恢复速度相同时,能够提升电力系统在应对灾难性攻击时的弹性。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信息 物理 融合 系统 弹性 提升 策略 求解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弹性提升策略求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电网拓扑、网架、负荷数据,包括线路容量、发电机位置和容量、负荷位置和负荷量关键参数;2)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可用于提升节点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容灾能力的信息安全技术所对应的保护资源:计算步骤如下: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提高信息系统防御能力作为目标层;为了提升该目标可划分为四个准则层,分别为:“软硬件平台安全”、“数据安全”、“网络接入安全”以及“安全控制与管理”;对于不同的准则有各自不同的安全方案,形成方案层;2.2)构造判断矩阵:邀请信息安全领域专家对各类安全方案进行评价,通过1‑9标度法得到任意两个下层因素对于某上层因素间相对优越程度的定量描述,标度1指两种下层因素对某上层因素同等重要,两个下层因素间前者相对后者重要程度越高标度越高;若下层因素a比下层因素b重要,且标度为2,则a对b的标度为2,b对a的标度为1/2;对于三层模型,判断矩阵包括准则层对目标层以及方案层对准则层,若模型中目标层有1个因素、准则层有α个因素、方案层有β个因素,则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中,行和列均为准则层中某个准则因素,为α×α矩阵,其值为两个准则因素间由专家打分得到的标度;由于目标层因素仅1个,故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只有1个;另外,方案层对准则层有α个判断矩阵,若第γ准则因素下有λγ个可进行改善的方案因素,则判断因素对第γ准则因素的判断矩阵为λγ×λγ维,其值为两个方案因素间由专家打分得到的标度;2.3)进行层次单排序,即对各层次各因素进行排序:首先,对由专家打分所得判断矩阵B的每一列元素bij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得到向量Wi:
最后,对向量Wi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可到该层各因素的特征向量Wi,通过Wi可进行各层次单排序,归一化处理如下:
式中,n为某层次内因素的个数,对于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中n为准则总因素α,对于方案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中n为某准则因素下对应方案的总因素个数β;2.4)各层次各因素排序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随机一致性比率CR检验结果逻辑上是否一致,当CR<0.1认为结果符合逻辑一致性,计算方法为:
式中,CI为一致性指标
B为专家打分所得判断矩阵,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查表得到;2.5)层次总排序:利用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求出所有某层所有因素对提升信息系统防御能力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过程,其结果作为该方案所对应的防御资源,其值为[0,1]内,计算方法为:
式中,α为准则层因素的总个数,β为方案层因素的总个数,Wγ为准则层γ的特征向量,
为对于准则层γ的第tec种方案的特征向量,restec为第tec种方案所对应的防御资源;3)建立动态攻防博弈模型:动态攻防模型由保护资源分配、电网攻击和电网防御三个部分构成,构成动态攻防博弈上中下三层模型;
式中,g是各部分的目标函数均为系统期望损失,h为各部分的约束条件,u指保护资源分配部分的约束,s指电网攻击部分的约束,l指电网防御部分的约束,d为保护资源分配方案,at为攻击方攻击策略,其内部包含两个元素分别是被攻击的节点号和被攻击的线路号,f为防御方防御策略,其内部是所有负荷节点使系统损失最小的最优切负荷值和为了优化潮流分布防御方主动切断的线路号,上标*为该层下的最优方案;在计算系统损失时,建立脆弱‑被破坏的概率和后果‑破坏后对系统造成的实际损失的双因素损失评估模型,得到系统期望损失g为
只有当随机数大于第br条线路或第nd个节点脆弱参数时,才对其进行破坏,其脆弱性将可能影响Ploss.br‑nd,通过线路和节点的保护资源可以得到它们各自的脆弱性为![]()
式中,Vbr为第br条线路的脆弱性,Vnd为第nd个节点的脆弱性,Ploss.br‑nd为同时攻击线路br和节点nd后系统实际有功负荷损失,Nnd为节点总数,Nbr为线路总数,这里的线路和节点是指电网拓扑中的线路和节点;计算在当前已知的防御策略f和保护资源分配d下,使系统损失最大的攻击策略at;4)通过遍历法求解步骤3)的动态攻防博弈模型,进行保护资源分配:5)保护资源全部分配完毕后,引入威胁参数将双参数期望损失模型转化为三参数综合期望损失模型:计算仅攻击线路不攻击节点时的系统预期损失,并将其按最大‑最小归一化到[0,1]区间内,作为线路的威胁参数Tbranch;对于节点,取出被攻击节点与各线路间攻击组合下的最大损失,逐个计算各个节点被破坏后的的期望损失,并将其按最大‑最小归一化到[0,1]区间内,作为节点的威胁参数Tnode;6)分别通过式(15)计算保护资源分配前后的系统综合期望损失
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弹性提升策略,
式中,Tbr是第br条线路的威胁参数;Tnd是第nd个节点的威胁参数;Vbr为第br条线路的脆弱性;Vnd为第nd个节点的脆弱性;Ploss.br‑nd为同时攻击线路br和节点nd后系统实际有功负荷损失;Nnd为节点总数;Nbr为线路总数;这里的线路和节点是电网拓扑里的;7)输出弹性提升策略,即通过线路、节点防御资源分配从大到小输出需要重点强化或改造的线路编号并输出需要配置信息安全技术的节点编号和其应配置技术的具体名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616403.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 计算;推算;计数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