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协同感知的多传感器联合部署模型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75918.2 | 申请日: | 201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8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史彦军;张文;王柯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16/18 | 分类号: | H04W16/18;H04W16/22;H04W84/18;G06N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多传感器协同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协同感知的多传感器联合部署模型构建及优化仿真方法,第一步:数学模型的构建,将待测区域定义为矩形区域,用网格分割成m行n列,X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协同 感知 传感器 联合 部署 模型 构建 方法 | ||
【主权项】:
1.面向协同感知的多传感器联合部署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第一步:数学模型的构建将探测区域进行网格化,网格分割成m行n列,建立与网格行列数相同的矩阵,Xm×n表示相应的区域探测矩阵,Ym×n表示相应的区域探测要求矩阵,Sm×n表示所有传感器的部署矩阵,Tm×n表示相应区域的约束矩阵;面向协同感知的多传感器联合部署问题的数学模型为:目标函数:
其中,yij表示区域探测矩阵Ym×n中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其中,等式约束条件为:Sum(Xm×n‑Ym×n)=0 (2)设A=Y‑E,Sum函数表示对A矩阵中的所有元素进行求和运算,则定义A矩阵中的元素aij为:
Sum(Sm×n‑Tm×n)=0 (4)设B=S‑T,Sum函数表示对B矩阵中的所有元素进行求和运算,则定义B矩阵中的元素bij为:
第二步:将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本发明采用罚函数法将有约束的问题转化为无约束的问题,则转化后的标准无约束优化问题模型minf(x)表示为:
第三步: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模型minf(x)基于蚁群算法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模型minf(x),基于蚁群算法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模型minf(x),具体如下:pijk(t)表示在时间t,蚂蚁k从节点移动到节点j的概率,其中,节点j先前未被选择,蚂蚁k(k=1,2,……,m),由下式表示:
其中,
表示边缘(i,j)的可见度,并通过启发式算法
其中dij表示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距离,α是信息启发式因子,β是预期的启发因子;在完成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或完成访问所有节点之后,蚂蚁在每个路径上更新信息素,更新规则如下:
其中,ρ(0<ρ<1)是信息素挥发系数,
是在周期t到t+n的路径(i,j)中第k个蚂蚁的信息素;
其中Q是常数,LK是第k个蚂蚁的总长度;蚁群算法最初提出来解决一类NP问题,因此在部署设计时引入传感器节点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建立具体的应用模型,传感器节点是传感器探测能力的中心点;如果使用变量coverCP表示当前未由传感器节点部署的监视点,则可以定义:η=coverCP+1 (9)从式(9)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使用参数
则式(7)退化为局部贪婪算法,因此在使用
的同时,蚁群算法又引入了τij参数;
其中,ρ表示已有信息素的蒸发系数;
表示蚂蚁经过该网格点后在该网格点上增加的信息素;那些经过最少跳数完成任务的蚂蚁一定会在其经过的网格点上留下较多的信息素,这样可以吸引后面的蚂蚁沿着这些网格点继续搜索更优的解,因此
起到一个经验值的作用,其定义如式(11)所示;
其中,Q是体现蚂蚁所留轨迹数量的一个常数,其值不会对
的变化产生影响;变量sensorUsed用来表示蚂蚁本次迭代使用传感器的数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375918.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