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组双输入双向单元及双输入五电平三相逆变器拓扑族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9399.8 | 申请日: | 201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89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尚;葛红娟;杨帆;于兆龙;尹航;宫淑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797 | 分类号: | H02M7/79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组共6个双输入双向单元,它们分别由四个开关管、四个二极管构成。双输入双向单元由双buck单元组成,使用相同、不完全相同的单元都可以构成无直通双输入五电平三相DC‑AC变换器。变换器处于任何模态时,桥臂都没有直通风险,可靠性较高。同时,变换器有两个电压不等的直流电压输入源,通过双输入电源和开关的组合变换,可以达到双输入源分时向逆变器供电的目的,并构成五电平输出。与传统五电平逆变器相比,结构简单,无直通风险,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功率密度。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组 输入 双向 单元 电平 三相 逆变器 拓扑 | ||
【主权项】:
1.公开一组双输入双向单元,分别记为1型单元~9型单元,该组单元的共同特征在于:输入1连接于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地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该组单元的不同特征在于:输入2、正向单元引出端、负向单元引出端的连接方式各不相同,具体如下:①1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②2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连接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2)的负极,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③3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④4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连接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⑤5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⑥6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⑦7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和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⑧8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连接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⑨9型单元:输入2连接于第三开关管(S3)的漏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开关管(S4)的源极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四开关管(S4)的漏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构成负向单元引出端;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源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构成正向单元引出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319399.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