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征催化材料和/或吸附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90326.6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1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晨熹;王国清;梁爱民;彭晖;乐毅;毛祖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6C10/00 | 分类号: | G16C10/00;G16C20/30;G16C20/8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催化材料设计与开发领域,公开了一种表征催化材料和/或吸附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构建至少一个催化材料表面模型和至少一个吸附质模型,优化并得到达到吸附前能量收敛标准的催化材料表面模型与吸附质模型并分别计算其结构能量;(2)构建吸附模型并分析吸附模型的吸附能、催化材料和/或吸附质的态密度图和吸附模型的差分电荷密度图。本发明从微观层面出发研究催化材料表面的电子、几何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吸附质在各类催化材料表面的吸附变化规律,以此丰富催化材料的理论体系研究,同时为新型催化材料的开发提供支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质 吸附 催化材料 催化材料表面 密度图 构建 新型催化材料 变化规律 几何结构 结构能量 理论体系 微观层面 电荷 收敛 开发 研究 宏观 优化 分析 探索 | ||
【主权项】:
1.一种表征催化材料和/或吸附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1)构建至少一个催化材料表面模型和至少一个吸附质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选取交换关联函数和对应的赝势,优化并获得达到能量收敛标准的催化材料表面模型与吸附质模型和其对应的结构能量;(2)实施(2‑1)、(2‑2)和(2‑3)中的至少一个步骤:(2‑1)分析吸附模型的吸附能:采用催化材料表面模型和吸附质模型构建吸附质吸附在催化材料表面模型不同吸附位的多个吸附模型,计算并获得达到能量收敛标准的吸附模型和其相应的结构能量,利用界面吸附能公式得到各个吸附模型的吸附能;(2‑2)对步骤(1)选出的催化材料表面模型和/或吸附质模型进行电荷密度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催化材料和/或吸附质的态密度图;(2‑3)对步骤(1)选出的催化材料表面模型与吸附质模型以及步骤(2‑1)中选出的吸附模型进行电荷密度计算,利用差分电荷密度公式处理得到吸附模型的差分电荷密度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090326.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