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向导通回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2178.9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2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周才发;刘卫东;江安;张开波;胥伟;郑侃;陈桁;陈建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7/00 | 分类号: | B60M7/00;B60M5/00;B60M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定向导通回流装置,既能保证走行轨回流畅通,也能保证车场与正线走行轨、车场库内与库外走行轨在电气回路上完全断开,改变以前通过单向导通装置将车场与正线走行轨、车场库内与库外走行轨回路单向导通的模式,以实现减小杂散电流腐蚀的优化。包括分别连接绝缘结左侧车场库内走行轨、右侧车场库外走行轨的第1进线、第2进线,以及连接牵引变电所负极的1回出线。还包括分别连接绝缘结左侧车场库外走行轨、右侧正线走行轨的第1进线、第2进线,以及连接牵引变电所负极的1回出线;所述第1进线、第2进线分别通过第1二极管、第2二极管与所述1回出线相连接。自动消弧装置连接所述第1进线、第2进线,并位于第1二极管、第2二极管之后。直流隔离开关同样连接所述第1进线、第2进线,并位于第1二极管、第2二极管之后。 | ||
搜索关键词: | 向导 回流 装置 | ||
【主权项】:
1.定向导通回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分别连接绝缘结(A0)左侧车场库内走行轨(A1)、右侧车场库外走行轨(A2)的第1进线(L1)、第2进线(L2),以及连接牵引变电所负极的出线(L0);还包括分别连接绝缘结(A0)左侧车场库外走行轨(A2)、右侧正线走行轨(A3)的第1进线(L1)、第2进线(L2),以及连接牵引变电所负极的出线(L0);第1进线(L1)、第2进线(L2)分别通过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与出线(L0)相连接;自动消弧装置(31)、直流隔离开关(21)均分别连接第1进线(L1)、第2进线(L2),并位于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之后。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导通回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共用一个直流隔离开关(21)及一个自动消弧装置(3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向导通回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直流隔离开关(21)是电动或者手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向导通回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自动消弧装置(31)和直流隔离开关(21)安装于柜体(41)内。5.定向导通回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分别连接绝缘结(A0)左侧车场库内走行轨(A1)、右侧车场库外走行轨(A2)的第1进线(L1)、第2进线(L2),以及连接牵引变电所负极的出线(L0);还包括分别连接绝缘结(A0)左侧车场库外走行轨(A2)、右侧正线走行轨(A3)的第1进线(L1)、第2进线(L2),以及连接牵引变电所负极的出线(L0);第1进线(L1)、第2进线(L2)分别通过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与出线(L0)相连接;自动消弧装置(31)连接第1进线(L1)、第2进线(L2),并位于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之后;第1直流隔离开关(21)、第2直流隔离开关(22)分别与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并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向导通回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共用一个自动消弧装置(31),第1直流隔离开关(21)、第2直流隔离开关(22)分别与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并联。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向导通回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1直流隔离开关(21)、第2直流隔离开关(22)是电动或者手动。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向导通回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1二极管(11)、第2二极管(12)、自动消弧装置(31)、第1直流隔离开关(21)和第2直流隔离开关(22)安装于柜体(41)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052178.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气车辆分段连续式地面供电系统馈电模块过渡装置
- 下一篇:座椅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