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膜强化脱氮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29574.0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韦燕霄;王祎昱;禹丽娥;肖本益;雷超;周璐;秦宇;姜博;戚伟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76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膜强化脱氮装置。生物膜强化脱氮装置主要由主反应器和沉淀池组成;主反应器主要由外筒、内腔I、内腔II和顶盖构成;外筒的内部上下分层;内腔I和内腔II为中心对称结构,且分别位于外筒内部的上层和下层;生物膜强化脱氮装置运行时,在主反应器内填充10%‑30%倍体积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由不同粒径级配的多孔材料组成。本发明利用生物填料支撑附着生物膜和优化微生态环境,实现了脱氮装置内分层内循环、分区控制溶解氧和微生物种类及污泥浓度,有利于优化多种脱氮功能微生物空间分布和大量蓄积、充分发挥其活性,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易于控制、污泥不易流失、能耗低且长期运行性能稳定的特点。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膜 强化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生物膜强化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主反应器和沉淀池[5]组成;所述主反应器主要由外筒[1]、内腔I[2]、内腔II[3]和顶盖[4]构成;所述外筒[1]主要由顶部法兰[1‑1]、圆柱面[1‑2]、底板[1‑8]、出水立管[1‑4]、内侧支座[1‑5]、出水口[1‑6]和排泥口[1‑7]构成;所述外筒[1]的内部上下分层;所述内腔I[2]和内腔II[3]为中心对称结构,且分别位于外筒[1]内部的上层和下层;所述内腔I [2]由中空圆柱面[2‑1]和外围固定支架[2‑2]构成;所述中空圆柱面[2‑1]两端不封闭;所述中空圆柱面[2‑1]的高度为外筒[1]高度的1/6~1/3倍;所述中空圆柱面[2‑1]的外径为外筒[1]外径的1/4~2/3倍;所述固定支架[2‑2]的外端嵌于内侧支座[1‑5]内;所述内腔II[3]从下至下依次由侧壁开孔的上圆柱面[3‑1]、中空的倒圆锥台面[3‑2]和下圆柱面[3‑3]构成;所述上圆柱面[3‑1]的外径为外筒[1]外径的1/10~1/4倍;所述倒圆锥台面[3‑2]的上端直径与上圆柱面[3‑1]相同,下端直径与下圆柱面[3‑3]相同;所述下圆柱面[3‑3]的外径为为外筒[1]外径的1/2~4/5倍;所述下圆柱面[3‑3]的外侧面均布固定支架[3‑4];所述固定支架[3‑4]的外端嵌于内侧支座[1‑5]内;所述内腔II[3]的高度为外筒[1]高度的1/4~1/2倍;所述外筒[1]的圆柱面[1‑2]的上部设置进水口[1‑3],下部对称设置两根出水立管[1‑4];所述出水立管[1‑4]伸至内腔II[3]的下圆柱面[3‑3]以里位置,并直角延伸至内腔II[3]的中部;所述圆柱面[1‑2]的内壁四周均匀布置两层或多层内侧支座[1‑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429574.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