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站直吹式煤粉锅炉判断偏流介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9746.9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36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石航;石践;陈玉忠;罗小鹏;刘大猛;黄锡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3N5/18 | 分类号: | F23N5/1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商小川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站直吹式煤粉锅炉判断偏流介质的方法,包括技术参数的测定方法,烟气侧中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烟气量及放热量的计算方法,空气侧中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一、二次风质量及吸热量的计算方法,漏风量及漏风吸热量计算方法以及烟气侧和空气侧偏流介质的判断方法;本发明采用常规测量手段及计算程序准确、完整的判断烟气侧、空气侧的偏流介质以及诊断锅炉故障部位的工作,操作简单,测量方便,不仅避免了单纯采用表盘风量参数可能造成的误判,还能检验测风元件的准确性为判定故障位置提供基础,整个诊断过程安全可靠,不对运行机组及测量人员造成危害,保证了判定过程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站 直吹式煤粉 锅炉 判断 偏流 介质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电站直吹式煤粉锅炉判断偏流介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量入炉煤质量,分析入炉煤中收到基碳、氢、氧、氮、硫、灰分、水分质量分数,分析炉渣及飞灰中可燃物含量;步骤2:分别在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进口和出口测量烟气侧烟气氧量和烟气温度;步骤3:分别在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测量烟气侧烟气流速;步骤4:测量当地空气相对湿度并转化为空气绝对湿度;步骤5:分别在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进口和出口测量空气侧一次风温度和二次风温度;步骤6: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总干烟气质量及烟气中总水蒸气质量;步骤6包括如下分步骤:步骤6.1: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总干烟气质量wfg.d.AH.lv,计算式为
其中![]()
![]()
![]()
Va.d.th.cr=0.0889(wc.b+0.375ws.ar)+0.265wh.ar‑0.0333wo.ar式中,wfg.d.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的干烟气质量(kg/kg),
为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为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为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中氮气体积分数(%),Vfg.d.th.cr为修正的理论干烟气体积(Nm3/kg),Va.d.th.cr为修正的理论干空气体积(Nm3/kg),wc.ar为入炉煤中收到基元素碳的质量分数(%),was.ar为入炉煤中收到基灰分的质量分数(%),wc.as为飞灰中可燃物的质量分数(%),wc.s为炉渣中可燃物的质量分数(%),wo.ar为入炉煤中元素氧的质量分数(%);wS.ar为入炉煤中元素硫的质量分数(%),wN.ar为入炉煤中元素氮的质量分数(%),wh.ar为入炉煤中元素氢的质量分数(%),wc.b为实际燃烧掉的碳占入炉燃料的质量分数(%);步骤6.2: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烟气中水蒸气质量wwv.fg.AH.lv,计算式为wwv.fg.AH.lv=8.936wh,ar+wa.d.cr.AH.lv·ha.ab+wm,ar,
其中,wa.d.cr.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计算空气质量(kg/kg),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wm,ar为入炉煤中水分质量分数(%);步骤6.3: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的湿烟气质量wfg.AH.lv,计算式为wfg.AH.lv=wfg.d.AH.lv+wwv.fg.AH.lv式中wfg.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的湿烟气质量(kg/kg);wfg.d.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的干烟气质量(kg/kg);wwv.fg.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烟气中水蒸气质量(kg/kg);步骤7: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质量,计算式为![]()
其中wfg.AH.lv(A)、wfg.AH.lv(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质量(kg/h),tfg.AH.lv(A)、tfg.AH.lv(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温度(℃)vfg.AH.lv(B)、vfg.AH.lv(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流速(m/s);步骤8: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计算式为![]()
ηlg.AH(A)、ηl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漏风率(%),![]()
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步骤9: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湿烟气质量,计算式为wlg.AH.en(A)=wfg.AH.lv(A)/(ηlg.AH(A)+1)wlg.AH.en(B)=wfg.AH.lv(B)/(ηlg.AH(B)+1)其中wlg.AH.en(A)、wlg.AH.en(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湿烟气质量(kg/h),wlg.AH.lv(A)、wlg.AH.lv(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质量(kg/h),ηlg.AH(A)、ηl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漏风率(%);步骤10:根据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实际测量烟气温度计算对应位置处单位质量的干烟气焓及烟气中的水蒸气焓,步骤10包括如下分步骤:步骤10.1: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与出口的单位质量的干烟气焓,计算式为:Hfg.AH=[‑123.1899+0.4065568×(tfg.AH+273.61)+5.79505×10‑6×(tfg.AH+273.61)2+6.331121×10‑8×(tfg.AH+273.61)3‑2.924434×10‑11×(tfg.AH+273.61)4+2.4910090×10‑15×(tfg.AH+273.61)5×2.3237,式中Hfg.AH.为不同位置的单位质量干烟气焓(kJ/kg),tfg.AH为对应不同位置的干烟气温度(℃);步骤10.2: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与出口的单位质量的干烟气中水蒸气焓,计算式为:Hwv.AH.=[‑239.4034+0.8274589×(twv.AH+273.61)‑1.797539×10‑4×(twv.AH+273.61)2+3.934614×10‑7×(twv.AH+273.61)3‑2.4158730×10‑10×(twv.AH+273.61)4+6.069264×10‑14×(twv.AH+273.61)5×2.3237,式中Hwv.AH为不同位置的单位质量干烟气中水蒸气焓(kJ/kg),tfg.AH为对应不同位置的干烟气温度(℃);步骤11: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烟气中的水蒸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干烟气、烟气中的水蒸汽的放热量,步骤11包括如下分步骤:步骤11.1: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干烟气的放热量ΔQfg.d.AH(A)和ΔQfg.d.AH(B),计算式为:ΔQfg.d.AH(A)=wfg.d.AH.en(A)×(Hfg.d.AH.en(A)‑Hfg.d.AH.lv(A))ΔQfg.d.AH(B)=wfg.d.AH.en(B)×(Hfg.d.AH.en(B)‑Hfg.d.AH.lv(B))其中ΔQfg.d.AH(A)和ΔQfg.d.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干烟气的放热量(kJ/h),wfg.d.AH.en(A)和wfg.d.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质量(kg/h),Hfg.d.AH.en(A)、Hfg.d.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单位质量干烟气焓(kJ/kg),Hfg.d.AH.lv(A)、Hfg.d.AH.lv(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单位质量干烟气焓(kJ/kg);步骤11.2: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水蒸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烟气中水蒸气的放热量ΔQwv.AH(A)和ΔQwv.AH(B),计算式为:ΔQwv.AH(A)=wwv.AH.en(A)×(Hwv.AH.en(A)‑Hwv.AH.lv(A))ΔQwv.AH(B)=wwv.AH.en(B)×(Hwv.AH.en(B)‑Hwv.AH.lv(B))其中,ΔQwv.AH(A)和ΔQwv.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水蒸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烟气中水蒸气的放热量(kJ/h),wwv.AH.en(A)和wwv.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水蒸气质量(kg/h),Hwv.AH.en(A/B)、Hwv.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单位质量烟气中水蒸气焓(kJ/kg),Hwv.AH.lv(A)、Hwv.AH.lv(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单位质量烟气中水蒸气焓(kJ/kg);步骤11.3: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的放热量ΔQfg.AH(A)和ΔQfg.AH(B),计算式分别为:ΔQfg.AH(A)=ΔQfg.d.AH(A)+ΔQwv.AH(A)ΔQfg.AH(B)=ΔQfg.d.AH(B)+ΔQwv.AH(B)其中,ΔQfg.AH(A)和ΔQf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的放热量(kJ/h),ΔQfg.d.AH(A)和ΔQfg.d.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干烟气的放热量(kJ/h),ΔQwv.AH(A)和ΔQwv.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水蒸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烟气中水蒸气的放热量(kJ/h);步骤12: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部分相对于与烟气混合加热后的漏风吸热量,步骤12包括如下分步骤:步骤12.1:设定漏风全部发生在空气预热器冷端且全部为一次风漏入烟气,同时忽略漏风对烟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影响;步骤12.2: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部分相对于与烟气混合加热后的漏风吸热量ΔQlg.AH(A)和ΔQlg.AH(B),计算式为:ΔQlg.AH(A)=(wfg.d.AH.lv(A)‑wfg.d.AH.en(A))×(Ha.p.AH.lv(A)‑Ha.p.AH.en(A))ΔQlg.AH(B)=(wfg.d.AH.lv(B)‑wfg.d.AH.en(B))×(Ha.p.AH.lv(B)‑Ha.p.AH.en(B))其中,Ha.p.AH.en(A)、Ha.p.AH.en(B)、Ha.p.AH.lv(A)、Ha.p.AH.lv(B)的计算公式为:Ha.p.AH=[‑131.06508+0.4581304×(ta.p.AH+273.61)‑1.0750339×10‑4×(ta.p.AH+273.61)2+1.778848×10‑7×(ta.p.AH+273.61)3‑0.9248664×10‑11×(ta.p.AH+273.61)4+1.6820314×10‑14×(ta.p.AH+273.61)5×2.3237式中,ΔQlg.AH(A)和ΔQl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吸热量(kJ/h),wfg.d.AH.en(A)和wfg.d.AH.lv(A)分别为A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烟气质量(kg/h),wfg.d.AH.en(B)和wfg.d.AH.lv(B)分别为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烟气质量(kg/h),Ha.p.AH.en(A)和Ha.p.AH.lv(A)分别为A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Ha.p.AH.en(B)和Ha.p.AH.lv(B)分别为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Ha.p.AH为不同位置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ta.p.AH为对应不同位置的干空气温度(℃);步骤13:判断烟气侧的偏流情况;烟气侧的偏流情况是通过比较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湿烟气质量的大小来判断的;步骤14:判断空气侧的偏流情况,步骤如下:步骤14.1假设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质量相同,无偏流;步骤14.2采用迭代计算方法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温度;步骤14.3通过步骤14.2计算的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温度和一次风与二次风的设计温度差值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二次风温度;一、二次风计算温度的计算方法为:初时设定一个较低的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计算温度,数值略高于空气预热器入口的一次风实测温度,一次风计算温度再加上一次风与二次风的设计温度差值得到初始设定的二次风计算温度,根据设定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求取一、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后的计算吸热量,若一次风加上二次风的计算吸热量小于实际吸热量则将初时设定的一次风计算温度和二次风计算温度均加上步长λ(步长决定计算温度的精度)后作为下次计算的初始一、二次风计算温度重新代入计算,重复迭代过程直至一次风加上二次风的计算吸热量第一次大于或者等于实际吸热量时停止迭代,此时的设定一、二次风计算温度即为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迭代过程可通过计算机编辑或人工计算等多种方式实现,A侧和B侧一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未漏风部分)的计算吸热量ΔQa.p.AH,c(A)和ΔQa.p.AH,c(B)的公式为:ΔQa.p.AH,c(A)=q0a.p.AH.lv(A)×(Ha.p.AH.lv.c(A)‑Ha.p.AH.en(A))+(q0a.p.AH.lv(A)×ha.ab)×(Hwv.a.p.AH.lv.c(A)‑Hwv.a.p.AH.en(A)),ΔQa.p.AH,c(B)=q0a.p.AH.lv(B)×(Ha.p.AH.lv.c(B)‑Ha.p.AH.en(B))+(q0a.p.AH.lv(B)×ha.ab)×(Hwv.a.p.AH.lv.c(B)‑Hwv.a.p.AH.en(B))式中,ΔQa.p.AH,c(A)和ΔQa.p.AH,c(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一次风(未漏风部分)经过换热后相对于出口一次风的计算吸热量(kJ/h),q0a.p.AH.lv(A)和q0a.p.AH.lv(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设计的出口一次风量(kg/h),Ha.p.AH.lv.c(A)和Ha.p.AH.lv.c(B)分别为对应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计算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p.AH.en(A)和Ha.p.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Hwv.a.p.AH.lv.c(A)和Hwv.a.p.AH.lv.c(B)分别为对应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计算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一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wv.a.p.AH.en(A)和Hwv.a.p.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一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A侧和B侧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计算吸热量ΔQs.p.AH,c(A)和ΔQs.p.AH,c(B)的公式为:ΔQs.p.AH,c(A)=q0s.p.AH.lv(A)×(Hs.p.AH.lv.c(A)‑Hs.p.AH.en(A))+(q0s.p.AH(A)×ha.ab)×(Hwv.s.p.AH.lv.c(A)‑Hwv.s.p.AH.en(A)),ΔQs.p.AH,c(B)=q0s.p.AH.lv(B)×(Hs.p.AH.lv.c(B)‑Hs.p.AH.en(B))+(q0s.p.AH(B)×ha.ab)×(Hwv.s.p.AH.lv.c(B)‑Hwv.s.p.AH.en(B))式中,ΔQs.p.AH,c(A)和ΔQs.p.AH,c(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二次风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二次风的计算吸热量(kJ/h),q0s.p.AH.lv(A)和q0s.p.AH.lv(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设计的出口二次风量(kg/h),Hs.p.AH.lv.c(A)和Hs.p.AH.lv.c(B)分别为对应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计算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s.p.AH.en(A)和Hs.p.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Hwv.s.p.AH.lv.c(A)和Hwv.s.p.AH.lv.c(B)分别为对应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计算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二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wv.a.p.AH.en(A)和Hwv.a.p.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二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A侧一次风和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ΔQa.p.AH(A)+ΔQs.p.AH(A)和B侧一次风和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ΔQa.p.AH(B)+ΔQs.p.AH(B)的计算公式分别为:ΔQa.p.AH(A)+ΔQs.p.AH(A)=ΔQfg.AH(A)‑ΔQlg.AH(A)ΔQa.p.AH(B)+ΔQs.p.AH(B)=ΔQfg.AH(B)‑ΔQlg.AH(B)其中,ΔQa.p.AH(A)+ΔQs.p.AH(A)为A侧一次风和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kJ/h),Qa.p.AH(B)+ΔQs.p.AH(B)为B侧一次风和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kJ/h),ΔQfg.AH(A)和ΔQf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不包含漏风部分)的放热量(kJ/h),ΔQlg.AH(A)和ΔQl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吸热量(kJ/h);步骤14.4比较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与一、二次风实际测量温度;步骤14.5根据步骤14.4的计较结果判断提出的无偏流假设是否成立,若计算出的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与一、二次风实际测量温度数值接近、趋势一致则无偏流假设成立,若计算出的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与一、二次风实际测量温度数值偏差大、趋势相反则无偏流假设不成立;步骤14.6验证判断结果是否成立;验证步骤14.1的假设结论是通过A侧和B侧一、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以及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一、二次风的实际测量温度,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和二次风质量的设计比例,共同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质量,再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两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质量判断空气侧的偏流情况,进而验证假设判结论;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计算质量qa.p.AH.lv.c(A)和二次风计算质量qs.p.AH.lv.c(A)的计算方程组为:方程组一:qa.p.AH.lv.c(A)×(Ha.p.AH.lv.m(A)‑Ha.p.AH.en(A))+(qa.p.AH.lv.c(A)×ha.ab)×(Hwv.a.p.AH.lv.m(A)‑Hwv.a.p.AH.en(A))+qs.p.AH.lv.c(A)×(Hs.p.AH.lv.m(A)‑Hs.p.AH.en(A))+(qs.p.AH.lv.c(A)×ha.ab)×(Hwv.s.p.AH.lv.m(A)‑Hwv.s.p.AH.en(A))=ΔQfg.AH(A)‑ΔQlg.AH(A),方程组二:qa.p.AH.lv.c(A)=K·qs.p.AH.lv.c(A)其中,qa.p.AH.lv.c(A)为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计算质量(kg/h),qs.p.AH.lv.c(A)为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二次风计算质量(kg/h),Ha.p.AH.lv.m(A)和Ha.p.AH.en(A)分别为对应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Hwv.a.p.AH.lv.m(A)和Hwv.a.p.AH.en(A)为对应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一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qs.p.AH.lv.c(A)为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二次风计算质量(kg/h),Hs.p.AH.lv.m(A)和Hs.p.AH.en(A)分别为对应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wv.s.p.AH.lv.m(A)和Hwv.s.p.AH.en(A)为对应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二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ΔQfg.AH(A)为A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不包含漏风部分)的放热量(kJ/h),ΔQlg.AH(A)为A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吸热量(kJ/h),K为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质量与二次风质量的设计比例,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计算质量qa.p.AH.lv.c(B)和二次风计算质量qs.p.AH.lv.c(B)的计算方程组为:方程组一:qa.p.AH.lv.c(B)×(Ha.p.AH.lv.m(B)‑Ha.p.AH.en(B))+(qa.p.AH.lv.c(B)×ha.ab)×(Hwv.a.p.AH.lv.m(B)‑Hwv.a.p.AH.en(B))+qs.p.AH.lv.c(B)×(Hs.p.AH.lv.m(B)‑Hs.p.AH.en(B))+(qs.p.AH.lv.c(B)×ha.ab)×(Hwv.s.p.AH.lv.m(B)‑Hwv.s.p.AH.en(B))=ΔQfg.AH(B)‑ΔQlg.AH(B),方程组二:qa.p.AH.lv.c(B)=K·qs.p.AH.lv.c(B)其中,qa.p.AH.lv.c(B)为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计算质量(kg/h),qs.p.AH.lv.c(B)为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二次风计算质量(kg/h),Ha.p.AH.lv.m(B)和Ha.p.AH.en(B)分别为对应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Hwv.a.p.AH.lv.m(B)和Hwv.a.p.AH.en(B)为对应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一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qs.p.AH.lv.c(B)为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二次风计算质量(kg/h),Hs.p.AH.lv.m(B)和Hs.p.AH.en(B)分别为对应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wv.s.p.AH.lv.m(B)和Hwv.s.p.AH.en(B)为对应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二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ΔQfg.AH(B)为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不包含漏风部分)的放热量(kJ/h),ΔQlg.AH(B)为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吸热量(kJ/h),K为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质量与二次风质量的设计比例,如果验证假设结论与步骤14.1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不一致则重复之前的全部步骤直到两者一致为止,如果验证假设结论与步骤14.1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一致则通过比较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质量与DSC表盘质量的偏差来判断出各测风装置的测量状况;步骤14.7根据验证结果,按照判定的偏流介质的系统流程,结合介质参数综合寻找锅炉故障位置及故障原因。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009746.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气燃烧机用的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音乐点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