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姿态感应的多彩LED运动伴侣仪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03681.6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5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蔡文郁;张军;郑雪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72 | 代理人: | 王佳健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姿态感应的多彩LED运动伴侣仪。本发明中充电电路给锂电池提供可靠的恒流充电电源,锂电池的电源经过稳压电路给主控及信号匹配电路、LED驱动及显示电路、传感器电路提供3.3V电源;传感器电路在主控及信号发射匹配电路中的主控芯片的控制下,将当前的三轴角速度和三轴加速度信息进行采集,所得六轴数据传回主控芯片进行处理,主控芯片经过处理得到当前的姿态,并根据预设信息和触发规则将发光的信息传输给LED驱动及显示电路,LED驱动及显示电路根据从主控芯片得到的数据驱动八个全彩LED发光。本发明电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姿态 感应 多彩 led 运动 伴侣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姿态感应的多彩LED运动伴侣仪,包括主控及信号发射匹配电路,LED驱动及显示电路,传感器电路,稳压电路,充电电路,电源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充电电路给锂电池提供可靠的恒流充电电源,电源保护电路判断锂电池是否存在过充和过放现象,若无此现象则保持通路,锂电池的电源经过稳压电路给主控及信号匹配电路、LED驱动及显示电路、传感器电路提供3.3V电源;传感器电路在主控及信号发射匹配电路中的主控芯片的控制下,将当前的三轴角速度和三轴加速度信息进行采集,所得六轴数据传回主控芯片进行处理,主控芯片经过处理得到当前的姿态,并根据预设信息和触发规则将发光的信息传输给LED驱动及显示电路,LED驱动及显示电路根据从主控芯片得到的数据驱动八个全彩LED发光,同时利用主控及信号发射匹配电路通过无线蓝牙通信协议将整合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手机端,手机端APP将数据进一步处理得到当前运动姿态的判断信息;所述的主控及信号发射匹配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电阻R1、R2、R3、电容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电感L1、L2、L3、L4、晶振Y1、Y2、发射天线P1;主控芯片U1的10脚、21脚、24脚、27脚、28脚、29脚、31脚、39脚接3.3V电源,主控芯片U1的1脚、4脚、41脚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2脚、3脚分别与电阻R1、R2的一端相接,电阻R1、R2的另一端接3.3V电源;3.3V电源分别与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的一端相连,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30脚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40引脚与电容C14的一端相连,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23脚与晶振Y1的1脚和电容C15的一端相连,电容C15的另一端与晶振Y1的2脚相连并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22脚与晶振Y1的3脚和电容C16的一端相连,电容C16的另一端与晶振Y1的4脚相连并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33脚分别与晶振Y2的1脚和电容C17的一端相连,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32脚分别与晶振Y2的2脚和电容C18的一端相连,电容C18的另一端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25脚与电容C9的一端相连,电容C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感L1和电容C10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接地GND,电容C10的另一端分别接电感L2和电感L4的一端, 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12和电感L3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与地相连,电感L3的另一端与天线P1的2脚相连,天线P1的1脚与地相连;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1的一端和电容C13的一端相连,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GND;电容C11的另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26脚, 所述主控芯片U1使用美国TI公司的CC2541芯片;所述的LED驱动及显示电路包括LED驱动芯片U2、U3、U4,发光二极管D1、D2、D3、D4、D5、D6、D7、D8,电阻R4、R5、R6,电容C19、C20、C21;电容C19、C20、C21的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19、C20、C21的另一端接地GND;LED驱动芯片U2的2脚、3脚、4脚、5脚、8脚、13脚、16脚接地GND,驱动芯片U2的20脚接3.3V电源,驱动芯片U2的6脚接发光二极管D2的3脚,驱动芯片U2的7脚接发光二极管D1的4脚,驱动芯片U2的9脚接发光二极管D1的1脚,驱动芯片U2的10脚接发光二极管D1的3脚,驱动芯片U2的11脚接发光二极管D2的1脚,驱动芯片U2的12脚接发光二极管D2的4脚,驱动芯片U2的14脚接发光二极管D3的1脚,驱动芯片U2的15脚接发光二极管D3的3脚,驱动芯片U2的17脚接主控芯片U1的36脚,驱动芯片U2的18脚接主控芯片U1的2脚,驱动芯片U2的19脚接主控芯片U1的3脚,驱动芯片U2的1脚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GND;LED驱动芯片U3的3脚、4脚、5脚、8脚、13脚、16脚接地GND,驱动芯片U3的2脚、20脚接3.3V电源,驱动芯片U3的6脚接发光二极管D6的3脚,驱动芯片U3的7脚接发光二极管D6的1脚,驱动芯片U3的9脚接发光二极管D6的4脚,驱动芯片U3的10脚接发光二极管D4的3脚,驱动芯片U3的11脚接发光二极管D5的4脚,驱动芯片U3的12脚接发光二极管D5的1脚,驱动芯片U3的14脚接发光二极管D5的3脚,驱动芯片U3的15脚接发光二极管D3的4脚,驱动芯片U3的17脚接主控芯片U1的9脚,驱动芯片U3的18脚接主控芯片U1的2脚,驱动芯片U3的19接主控芯片U1的3脚,驱动芯片U3的1脚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GND;LED驱动芯片U4的2脚、4脚、5脚、8脚、13脚、16脚接地GND,驱动芯片U4的3脚、20脚接3.3V电源,驱动芯片U4的6脚接发光二极管D7的3脚,驱动芯片U4的7脚接发光二极管D7的1脚,驱动芯片U4的9脚接发光二极管D4的4脚,驱动芯片U4的10脚接发光二极管D4的1脚,驱动芯片U4的11脚接发光二极管D8的4脚,驱动芯片U4的12脚接发光二极管D8的1脚,驱动芯片U4的14脚接发光二极管D8的3脚,驱动芯片U4的15脚接发光二极管D7的4脚,驱动芯片U4的17脚接主控芯片U1的15脚,驱动芯片U4的18脚接主控芯片U1的2脚,驱动芯片U4的19脚接主控芯片U1的3脚,驱动芯片U4的1脚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GND;发光二极管D1、D2、D3、D4、D5、D6、D7、D8的2脚接3.3V电源,所述的LED驱动芯片U2、U3、U4使用美国TI公司的TLC59108芯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903681.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