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数据安全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19013.7 | 申请日: | 201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31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通园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何艳娥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数据安全管理系统,包括城市运行数据采集装置和路网效率评价系统,所述路网效率评价系统包括交叉路口拥堵评价模块、路网拥堵评价模块、用户评价模块和综合评价模块,所述城市运行数据采集装置和路网效率评价系统分别通过一级网关与互联网相连接,所述互联网通过二级网关与数据库相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以更好的实现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安全管理。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智慧 城市 数据 安全管理 系统 | ||
【主权项】:
1.一种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数据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城市运行数据采集装置和路网效率评价系统,所述路网效率评价系统包括交叉路口拥堵评价模块、路网拥堵评价模块、用户评价模块和综合评价模块,所述城市运行数据采集装置和路网效率评价系统分别通过一级网关与互联网相连接,所述互联网通过二级网关与数据库相连接;所述数据库包括存储数据库和备份数据库;所述存储数据库、备份数据库上还连接有备用供电电源;交叉路口拥堵评价模块,根据交叉路口排队长度、延误时间以及平均停车率对交叉路口拥堵进行综合评价;所述交叉路口排队长度采用如下方式计算:
在式中,Z为交叉路口排队长度,d为单位时间内平均到达交叉路口的车辆数,TN为两辆车之间的平均距离,r为红灯时间,t为单位时间内交叉路口允许通过的最大车辆数,D为上一周期平均滞留车辆数,当d≤t时,上一周期滞留车辆数为0,![]()
d>t,在式中,T为红绿灯的周期;交叉路口排队长度越长,表示交叉路口越拥堵,交叉路口排队长度越短,表示交叉路口越通畅;所述延误时间采用如下式计算:![]()
![]()
在式中,ECi为交叉口信号相位i的平均延误时间,EC为交叉口的每辆车的平均延误时间,T为红绿灯的周期,gi为信号相位i的有效绿灯时间,lij为第i个信号相位第j个进口道的交通流量,
为第j个进口道的交通流量的权重,s为交叉口饱和流量,e为交叉口共有e个信号相位,k为第i个信号相位共有k个进口道,Qi为第i个信号相位的交通流流量,zij为第i个信号相位第j个进口道的饱和度,
为第i个信号相位各进口道的平均饱和度,βj为第j个进口道的饱和度的权重,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平均停车率:![]()
![]()
![]()
![]()
在式中,QMi为交叉口信号相位i的平均停车率,QM为交叉口平均停车率,T为红绿灯的周期,d为单位时间内平均到达交叉路口的车辆数,gi为信号相位i的有效绿灯时间,lij为第i个信号相位第j个进口道的交通流量,
为第j个进口道的交通流量的权重,s为交叉口饱和流量,e为交叉口共有e个信号相位,k为第i个信号相位共有k个进口道,zij为第i个信号相位第j个进口道的饱和度,
为第i个信号相位各进口道的平均饱和度,βj为第j个进口道的饱和度的权重;采用如下公式建立交叉路口拥堵评价指标R:R=εEC+δQM+γZ在式中,ε,δ,γ分别为延误时间、停车率和排队长度对交叉路口拥堵的影响系数;交叉路口拥堵评价指标值越大,表示交叉路口越拥堵,交叉路口拥堵评价指标值越小,表示交叉路口越通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通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通园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019013.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