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790170.9 | 申请日: | 2016-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982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曹苏明;刘亚楠;刘小松;沈辉;李迎;江溪;李德军;王城伟;付涵宇;杨晟;孙佳洁;王学敏;赵海鑫;张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金标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5 | 代理人: | 赵燕棣 |
地址: | 21301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包括毒气产生箱、输送管、毒气收集分析箱和毒气分解组件;所述毒气产生箱产生的毒性气体通过输送管送至毒气收集分析箱内分析,最后由毒气分解组件分解毒气;所述输送管的外周依次包覆有第一保温层、第一电加热层、第一热电偶、第二保温层和防护套管,第一电加热层和第一热电偶均与电控器电连接;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所述测量罩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测量内腔相连通,测量罩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层,且内腔中还设有第二热电偶,第二电加热层和第二热电偶均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毒性气体在输送过程中不会冷却,以及提高毒气收集分析箱使用寿命。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材料 燃烧 毒性 气体 检测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车辆内饰材料燃烧后毒性气体检测装置,包括毒气产生箱(1)、输送管(2)、毒气收集分析箱(3)和毒气分解组件(4);所述毒气产生箱(1)包括出气管(1‑1)、气体过滤阀(1‑2)和电控器(1‑3),所述出气管(1‑1)与气体过滤阀(1‑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输送管(2)的外周包覆有第一保温层(2‑1),输送管(2)的一端与所述毒气产生箱(1)中的气体过滤阀(1‑2)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3)包括输气泵(3‑1)、泵控制器(3‑2)、测量罩(3‑3)、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毒气进气管(3‑6)、毒气排气管(3‑7),所述输气泵(3‑1)与泵控制器(3‑2)连接,且输气泵(3‑1)的一端与输送管(2)的另一端相连通,输气泵(3‑1)的另一端与毒气进气管(3‑6)的一端相连通,毒气排气管(3‑7)和毒气进气管(3‑6)的另一端均插入测量罩(3‑3)内;所述毒气分解组件(4)包括毒气分解液瓶(4‑1),毒气排气管(3‑7)与毒气分解液瓶(4‑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2)还包括第一电加热层(2‑2)、第二保温层(2‑3)、防护套管(2‑4)和第一热电偶(2‑5),所述第一电加热层(2‑2)包覆在第一保温层(2‑1)的外周,第二保温层(2‑3)包覆在第一电加热层(2‑2)的外周,所述第一热电偶(2‑5)设在第一电加热层(2‑2)和第二保温层(2‑3)之间,防护套管(2‑4)包覆在第二保温层(2‑3)的外周,所述第一电加热层(2‑2)和第一热电偶(2‑5)均与电控器(1‑3)电连接;所述毒气收集分析箱(3)还包括温度控制器(3‑5),所述测量罩(3‑3)设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的上方并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3‑4)的测量内腔相连通,测量罩(3‑3)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电加热层(3‑3‑1),且测量罩(3‑3)的内腔中还设有第二热电偶(3‑3‑2),所述第二电加热层(3‑3‑1)和第二热电偶(3‑3‑2)均与温度控制器(3‑5)电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金标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常州金标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20790170.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