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通道离子泵的一体化量子点合成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94807.0 | 申请日: | 2016-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336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卉玉;李宗涛;汤勇;饶龙石;林庆宏;陈钧驰;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66 | 分类号: | C09K11/66;B01J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通道离子泵的一体化量子点合成方法及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前驱液容器(7)、第一单向阀(8)、Y型管(9)、量子点溶液收集器(10)、反应腔(11)、第二前驱液容器(12)和第二单向阀(13);所述反应腔(11)包括前驱液导入通道(1)、电极板(2)、微沟槽波纹板(4)和量子点溶液导出通道(3)。本发明通过对电极板(2)施加直流电压,在微沟槽波纹板(4)的微通道中形成强电场,产生离子泵效应,使混合前驱液定向流入微通道中进行反应,得到的量子点溶液同样在离子泵效应下定向流出微通道。本发明将动力与反应环境集成于一体,提高量子点的合成速率,且具有反应可控、节约成本等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通道 离子 一体化 量子 合成 方法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微通道离子泵的一体化量子点合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前驱液容器(7)、第一单向阀(8)、Y型管(9)、量子点溶液收集器(10)、反应腔(11)、第二前驱液容器(12)和第二单向阀(13);所述反应腔(11)包括前驱液导入通道(1)、电极板(2)、微沟槽波纹板(4)和量子点溶液导出通道(3);所述前驱液导入通道(1)和量子点溶液导出通道(3)通过方形轴孔的过渡配合以及橡皮圈和密封胶固定,分别设置在反应腔(11)的首尾两端;所述电极板(2)和微沟槽波纹板(4)通过螺栓连接叠合,设置在前驱液导出通道(1)和量子点溶液导出通道(3)之间;所述第一前驱液容器(7)和第二前驱液容器(12)通过Y型管(9)与反应腔(11)的前驱液导入通道(1)连接;所述Y型管(9)连接反应腔(11)的前驱液导入通道(1)的管道上,设置有Y型管(9)向反应腔(11)方向流通的第一单向阀(8);所述反应腔(11)的量子点溶液导出通道(3)与量子点溶液收集器(10)通过管道连接,管道上设置有反应腔(11)向量子点溶液收集器(10)方向流通的第二单向阀(13);所述电极板(2)的尺寸大小与微沟槽波纹板(4)相同,且沿前驱液导入通道(1)至量子点溶液导出通道(3)的方向,电极板(2)具有成对交错排布的梳状正电极(5)和梳状负电极(6);所述梳状正电极(5)的每一分支正电极和相邻的一分支负电极对应,组成电极对;所述梳状正电极(5)和梳状负电极(6)具有固定相等的电极分支数;所述梳状正电极(5)的每一分支正电极和相邻的一分支负电极的间距为50‑100μm;相邻的两电极对之间的间距为80‑160μm;所述微沟槽波纹板(4)的沟槽尺度在微米级或毫米级;所述V形的槽深为5μm~2mm,顶角角度为60°~120°;所述微沟槽波纹板(4)的微沟槽截面形状为V形、弧底V形、圆弧形、梯形或矩形;所述弧底V形的槽深为20μm ~2mm,两直边形成的顶角角度为70°~120°;所述梯形的槽深为300μm ~2mm ,梯形的上宽1~300μm,下宽300μm~2mm;所述矩形的槽深为200μm~2mm,槽宽200μm~2mm;所述圆弧形的槽深为100μm‑2mm,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90‑18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994807.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