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沉降型纳米材料-污染物体系生物效应的检测装置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74234.8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38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许安;王晶晶;聂亚光;代慧;王牧笛;王大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73 | 分类号: | G01N21/73;G01N21/35;G01N23/227;G01N27/6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丁瑞瑞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降型纳米材料‑污染物体系生物效应的检测装置,用于小型水生底栖生物,包括生物培养系统及位于其内部的生物隔离系统,所述生物培养系统包括底盘及位于其上端的外盖,所述生物隔离系统包括隔层片,所述隔层片位于底盘内,又进一步地包括至少四个普通隔层片与一个过滤隔层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沉降型纳米材料‑污染物体系生物效应的检测装置的应用。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小型水生底栖生物的可区分纳米材料‑污染物复杂体系不同组分生物效应,放置简单、温度参数易控,同时能反映纳米材料对环境污染物的归趋作用的沉降型纳米材料‑污染物体系生物效应的检测装置及应用。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 纳米 材料 污染物 体系 生物 效应 检测 装置 应用 | ||
【主权项】:
1.一种沉降型纳米材料‑污染物体系生物效应的检测装置,用于小型水生底栖生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培养系统及位于其内部的生物隔离系统;所述生物培养系统包括底盘及位于其上端的外盖;所述生物隔离系统包括隔层片,所述隔层片位于底盘内,又进一步地包括至少四个普通隔层片与一个过滤隔层片,过滤隔层片具体为超滤膜过滤隔层片;所述生物培养系统被隔层片划分成扇形孔,对扇形孔进行分组,并设置一个对照组和四个实验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单一纳米材料暴露组、无纳米材料掺杂的污染物暴露组、额外掺杂纳米材料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无纳米材料掺杂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其中,所述超滤膜过滤隔层片设置于额外掺杂纳米材料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与无纳米材料掺杂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之间;所述扇形孔内添加所需实验动物的对应生物培养液与不同程度的污染物暴露液;所述污染物暴露液为纳米二氧化钛与重金属镉,其添加程度根据不同分组表现为不同,具体如下:空白对照组中不添加纳米二氧化钛与重金属镉,单一纳米材料暴露组中只添加纳米二氧化钛,无纳米材料掺杂的污染物暴露组中只添加重金属镉,额外掺杂纳米材料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中添加纳米二氧化钛与重金属镉,无纳米材料掺杂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中添加重金属镉暴露组;其中,单一纳米材料暴露组与额外掺杂纳米材料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的纳米二氧化钛浓度相同,无纳米材料掺杂的污染物暴露组、额外掺杂纳米材料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与无纳米材料掺杂的同浓度污染物暴露组的重金属镉污染物的浓度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874234.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