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频段大消声量汽车NVH实验用绝对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51962.7 | 申请日: | 2016-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687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翁建生;袁磊;曹璐;郑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1/02;F01N1/04;F01N1/2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频段大消声量汽车NVH实验用绝对消声器,属于消声降噪技术领域。该消声器通过硅胶管和卡箍连接到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尾管口,最大限度的消除排气噪声,在此基础上起到评价新设计排气系统消声效果的作用,进而评价新设计排气系统在整车噪声中的贡献。 | ||
搜索关键词: | 频段 消声 汽车 nvh 实验 绝对 消声器 | ||
【主权项】:
1.一种全频段大消声量汽车NVH实验用绝对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和内筒(2),外筒(1)与内筒(2)的两端分别扣盖有前端盖(3)和后端盖(4);在外筒(1)、内筒(2)、前端盖(3)和后端盖(4)形成的腔内填充有吸声材料,外筒(1)和内筒(2)同轴且外筒(1)的半径相较于内筒(2)大8~10mm;位于前端盖(3)和后端盖(4)之间的内筒(2)的内腔内从前向后依次布置有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11)、第三隔板(12)、第四隔板(13)、第五隔板(14),它们将内筒(2)的内腔依次分隔成第一腔(15)、第二腔(16)、第三腔(17)、第四腔(18)、第五腔(19)和第六腔(20);第二腔(16)和第六腔(20)内均填充有吸声材料;所述各腔的总容积根据工程经验要保证110L以上;该消声器还包括进气管(5)、中间管(7)、U型管(8)、出气管(9);其中中间管(7)、U型管(8)和出气管(9)的管径相同,且其三者的管径大于进气管(5)较小管径部分的管径;其中进气管(5)、中间管(7)和出气管(9)在内筒(2)腔内两两相互平行呈三角分布,使内部气流平顺通过,防止内部紊流产生气流再生噪声;其中进气管(5)由两段管径不同的管道组成,较小管径的管道在前,较大管径的管道在后,较小管径的管道同轴内插在较大管径的管道内,且在两管相交的截面由端盖(6)密封,相交截面位于第二腔(16)内,较小管径的管道插入较大管径的管道长度大于较大管径长度的四分之三且不大于较大管径的管道长度,这种设置形成声学四分之一波长管消声单元消除低频噪声;进气管(5)从前向后依次穿过前端盖(3)、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11)、第三隔板(12)、第四隔板(13)进入第五腔(19)内,较大管径的管道末端在第五腔(19)内设置有进气管扩口(26);包括末端扩口(26)在内的进气管(5)在第五腔内的长度为第五腔长度的一半;其中中间管(7)从第三腔(17)开始从前向后依次穿过第三隔板(12)、第四隔板(13)进入第五腔(19)内,中间管(7)末端在第五腔(19)内设置有中间管扩口(27);包括末端扩口(27)在内的中间管(7)在第五腔内的长度为第五腔长度的四分之一;出气管(9)从第三腔(17)开始从前向后依次穿过第三隔板(12)、第四隔板(13)、第五隔板(14)、后端盖(4);上述中间管(7)和出气管(9)在第二腔(16)和第三腔(17)内通过U型管(8)过渡连接;第一隔板(10)和第二隔板(11)上均匀分布有穿孔率为18%~22%的第四通孔(24),第四隔板(13)上均匀分布有穿孔率为8%~12%的第四通孔(24),第五隔板(14)上均匀分布有穿孔率为8%~12%的第五通孔(25);在内筒(2)上均匀分布有穿孔率为15%~25%的第一通孔(21),进气管(5)在第一腔内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穿孔率为1.9%~2.1%的第二通孔(22),在第二腔内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穿孔率为23%~27%的第三通孔(23),中间管(7)和出气管(9)均在第三腔(17)和第四腔(18)内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穿孔率为13%~17%的第三通孔(23),出气管(9)还在第六腔(20)内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穿孔率为10%~25%的第三通孔(23);所述第一通孔(21)为Ø7~ Ø10的孔;所述第二通孔(22)为Ø2~Ø3的孔;所述第三通孔(23)为Ø4~Ø6的孔;所述第四通孔(24)为Ø9~Ø11的孔;所述第五通孔(25)是Ø7~Ø9的孔;所述各孔径单位均为m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851962.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