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硝酸加热工艺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11758.5 | 申请日: | 2016-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16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平;冷丰强;苏经宇;高洪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乃尔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01/08 | 分类号: | C07C201/08;C07C205/06 |
代理公司: |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 22102 | 代理人: | 陈传林;臧广维 |
地址: | 132101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一种稀硝酸加热工艺,其特点是:它包含以下步骤:1)酸性硝基苯冷却;2)稀硝酸加热;3)稀硝酸加热的温度控制;所用装置的结构为:它包括冷却器101,所述冷却器101下端的壳程入口与第十一管线11连接、上端的壳程出口与第十二管线12连接;冷却器101上端的管程入口与第八管线8连接、下端的管程出口与第十三管线13连接,还包括稀硝酸加热器102,所述稀硝酸加热器102下端的壳程入口通过第九管线9与冷却器101下端的管程出口连接;稀硝酸加热器102上端的壳程出口与第十管线10连接、下端的管程入口与第四管线4连接,稀硝酸加热器102上端的管程出口与第五管线5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稀硝酸 加热器 冷却器 上端 管程出口 管程入口 加热工艺 壳程出口 壳程入口 加热 硝基苯 冷却 | ||
【主权项】:
1.一种稀硝酸加热工艺,其特征是:它包含以下步骤:1)酸性硝基苯冷却①打开第十一管线(11)和第十二管线(12),第十一管线(11)、第十二管线(12)和冷却器(101)的壳程构成冷却器(101)的冷却介质循环回路,压力为0.2‑0.4MPa(G)温度为20‑30℃的循环冷却水,以10t/h‑50t/h的流量在冷却介质循环回路流动;②关闭第十三管线(13),打开第九管线(9)、第八管线(8)和第十管线(10),自混合器P2.01B来的酸性硝基苯,压力为0.2‑0.4MPa(G)、温度为80‑90℃,以40t/h‑66t/h的流量通过第八管线(8)进入酸性硝基苯换热回路,酸性硝基苯在冷却器(101)的管程内与冷却器(101)壳程的循环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将酸性硝基苯冷却至60‑70℃、压力0.2‑0.4MPa(G),再通过管线9进入稀硝酸加热器(102)的壳程;所述酸性硝基苯换热回路由第八管线(8)、冷却器(101)的管程、第九管线(9)、稀硝酸加热器(102)的壳程和第十管线(10)构成;2)稀硝酸加热①打开第十管线(10)后,第九管线(9)、第十管线(10)和稀硝酸加热器(102)的壳程构成稀硝酸加热器(102)的加热回路,进入稀硝酸加热器(102)壳程的温度60‑70℃、压力0.2‑0.4MPa(G)的酸性硝基苯作为加热介质流过稀硝酸加热器(102)的壳程;②打开第一管线(1)、第四管线(4)、第五管线(5)和第七管线(7),关闭第六管线(6),第一管线(1)、第四管线(4)、第五管线(5)、第七管线(7)和稀硝酸加热器(102)的管程构成稀硝酸换热回路,浓度为61‑62%的稀硝酸经过稀硝酸泵P0201升压后,压力达到0.4‑0.6MPa(G),温度为10‑30℃,以12t/h‑22t/h的流量进入稀硝酸换热回路,稀硝酸在稀硝酸加热器(102)的管程内,与进入稀硝酸加热器(102)壳程的温度60‑70℃的酸性硝基苯热交换,稀硝酸被加热到温度50‑60℃、压力0.4‑0.6MPa(G),通过第五管线(5)和第七管线(7)进入反应系统,而酸性硝基苯的温度降低至55‑65℃、压力0.2‑0.4MPa(G),通过第十管线(10)进入后续洗涤系统;3)稀硝酸加热的温度控制①在生产负荷确定的状态下,酸性硝基苯的流量以及稀硝酸的流量均保持不变;②稀硝酸加热后的温度,通过以下方式控制:通过控制进入冷却器(101)壳程的循环冷却水的流量,从而控制进入冷却器(101)管程的酸性硝基苯的温度保持在60‑70℃、压力0.2‑0.4MPa(G),即控制了进入稀硝酸加热器(102)壳程的酸性硝基苯的温度为60‑70、压力0.2‑0.4MPa(G)℃;而控制进入稀硝酸加热器(102)壳程的酸性硝基苯的温度,最终控制了进入稀硝酸加热器(102)管程的稀硝酸的温度保持在50‑60℃、压力0.4‑0.6MPa(G),稀硝酸加热至50‑60℃后,不再与来自管线14的浓硝酸混合,直接进入反应系统,即反应系统可直接使用浓度为61‑62%的稀硝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乃尔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乃尔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71175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