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桥臂直通风险的三相双输入逆变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56559.9 | 申请日: | 2016-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52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葛红娟;李尚;赵权;杨晶帆;党润芸;牛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483 | 分类号: | H02M7/483;H02M7/539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桥臂直通风险三相双输入逆变器,它由两个独立输入源、九个开关管、七个二极管、六个滤波电感构成。本发明共有四十八个工作模态,逆变器处于任何模态时,桥臂上管和下管之一(或二者)与拓扑中的某个二极管反向串联,从结构上避免了直通,可靠性高。本发明利用双输入电源和增加的S2、S5、S8和D0构成结构相当简单的五电平输出。系统双输入源Vin1与Vin2电压不同,通过控制达到分时向逆变器供电的目的;若Vin1由Vin2经Boost升压得到,则系统输出功率一部分直接来自于Vin1,另一部分来自于升压单元,实现了部分功率的单级转换,不但减少了升压单元容量,而且提高了系统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桥臂 直通 风险 三相 输入 逆变器 | ||
【主权项】:
1.一种无桥臂直通风险的三相双输入逆变器,所述三相双输入逆变器包括:第一直流输入电压源(Vin1)、第二直流输入电压源(Vin2)、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第七开关管(S7)、第八开关管(S8)、第九开关管(S9)、第零二极管(D0)、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第三滤波电感(L3)、第四滤波电感(L4)、第五滤波电感(L5)、第六滤波电感(L6)、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其特征在于:第一直流输入电压源(Vin1)的正极连接于逆变器桥臂1中的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逆变器桥臂2中的第四开关管(S4)的集电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逆变器桥臂3中的第七开关管(S7)的集电极和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一直流输入电压源(Vin1)的负极连接于第二直流输入电压源(Vin2)的负极、逆变器桥臂1中的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逆变器桥臂2中的第六开关管(S6)的发射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逆变器桥臂3中的第九开关管(S9)的发射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第二直流输入源(Vin2)的正极通过第零二极管(D0)、第二开关管(S2)、第五开关管(S5)、第八开关管(S8)接入到电路;其中,第零二极管(D0)的正极连接于第二直流输入电压源(Vin2)的正极;第二开关管(S2)、第五开关管(S5)、第八开关管(S8)的集电极连接于第零二极管(D0)的负极;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于逆变器桥臂1中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五开关管(S5)的发射极连接于逆变器桥臂2中第四开关管(S4)的发射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八开关管(S8)的发射极连接于逆变器桥臂3中第七开关管(S7)的发射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二直流输入电压源(Vin2)的负极连接于第一直流输入电压源(Vin1)的负极、逆变器桥臂1中的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逆变器桥臂2中的第六开关管(S6)的发射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逆变器桥臂3中的第九开关管(S9)的发射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三相逆变器共有48种高可靠性工作模态,以其中一种模态说明;第一开关管(S1)、第六开关管(S6)、第九开关管(S9)导通,其它开关管关断;此时,对于桥臂1,第一开关管(S1)导通,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开关管(S3)都截止,并且第三开关管(S3)与第二二极管(D2)反向串联,避免了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可能的直通风险;对于桥臂2,第六开关管(S6)导通,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四开关管(S4)都截止,并且第四开关管(S4)与第四二极管(D4)反向串联,避免了第四开关管(S4)和第六开关管(S6)可能的直通风险;对于桥臂3,第九开关管(S9)导通,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开关管(S7)都截止,并且第七开关管(S7)与第六二极管(D6)反向串联,避免了第七开关管(S7)和第九开关管(S9)可能的直通风险;同理,对于其它47种模态工作也无任何直通风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656559.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