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数据来源的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91767.6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21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姬江涛;闵新力;薛君志;马伟华;秦玉林;张小坤;张国军;顾书林;施俊士;张余;程洁羚;周江;张达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0 | 分类号: | H04W4/00;H04W52/02;H04W84/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27 | 代理人: | 吴玮;单大义 |
地址: | 2000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多数据来源的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的处理方法及应用,传感器布局采用平面布局,传感器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组成传感网,数据融合包含多个同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和不同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传感器的数据特征及数据类型采用轮询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集节点在进行采集时要对数据进行冗余处理,采取基于分批估计的自适应算法。本方法通过动态采集各传感器数据,延长系统对传感器数据的识别时间,提高了数据精度,增大数据的准确率,从而提高系统识别的可靠性,适用于同类传感器较多、数据量较大、同种传感器布局在同一平面的场景,能实现种植环节种植小环境、农田气候监测多传感器等环境的数据融合。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数 来源 数据 融合 智能 搜索 处理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多数据来源的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传感器布局采用平面布局,传感器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组成传感网,数据融合包含多个同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和不同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传感器的数据特征及数据类型采用轮询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集节点在进行采集时要对数据进行冗余处理,采取基于分批估计的自适应算法,所述的算法如下:Mij=|xi‑xj|i,j=1,2,…n (1)由Mij的表达形式可知,Mij越小则表明相互信任程度就越大,因此利用传感器中现有数据隐含信息相对距离和模糊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定义信任度函数Rij,则Rij定义为:
其中Max{Mij}表示数据间相对距离的最大值,数据间相对距离表示数据间的信任度,成正比关系,由式(2)可知,数据间的相对距离越小,则数据间的相互信任度就越大;当数据间的相对距离最大,信任度函数的值为零,可认为两数据己经不再相互信任;而数据对自身的相对距离为零,则数据对自身的信任度为1,由于Rij分布在[0,Max{Rij}]之间,信任度函数量化定义与实际工作环境的真实性相一致,融合的数值结果更加精确和稳定,由此建立数据融合信任度矩阵K,
信任度矩阵K的数据成员Rij表示两数据间的相互信任度,单个距离差数据成员值不能代表所有数据总体信任程度,每个距离差数据在K矩阵全部成员数据中可视为是权系数![]()
所有数据信息量之和与最优融合估计的信息量之和相等,即
而
是全部成员数据Ri1,Ri2,…Rin总和,根据概率源合并定义权系数的数组
注意权系数的数组值都非负,可得等式(4):
等效为矩阵表达方式如下:W=KV (5)其中
V=[V1,V2,…Vn]T,信任度矩阵K是所有成员值都大于或等于0,K的特征值λ》0,通过λV=KV得特征向量V=[V1,V2,…Vn]T,则
得n个采集数据点融合计算公式:
上式T值就是同意区域不在同一簇内簇头节点在协调器的自适应加权估算结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191767.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业务定位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离线信息推送方法及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