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IMO干扰信道的拓扑干扰对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7896.8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71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陈丹;李建东;刘勤;黄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413 | 分类号: | H04B7/0413;H04B7/0456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IMO干扰信道的拓扑干扰对齐方法,其技术方案是:1)设置系统;2)根据所设置的系统,构建MIMO干扰信道的部分连接模型,并映射至相应的SISO干扰信道的部分连接模型;3)基于SISO干扰信道的部分连接模型分别求解SISO干扰信道系统中满足干扰对齐条件的预编码向量和解码向量和MIMO干扰信道满足干扰对齐条件的预编码矩阵和解码矩阵;5)对MIMO干扰信道系统中的发送信号进行时延扩展和预编码,并对接收信号进行转置和解码,实现干扰对齐的效果。本发明避免了现有技术对系统节点天线数的对称性限制,减小了研究模型的复杂性,优化了系统的自由度,可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 | ||
搜索关键词: | mimo 干扰 信道 拓扑 对齐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MIMO干扰信道的拓扑干扰对齐方法,包括:1)系统设置:设多输入多输出干扰信道MIMO IC系统包括K对收发端,第i个发射端配置Mi根天线,第i个接收端配置Ni根天线,i∈{1,2...,K},Mi,Ni≥2;2)构建多输入多输出干扰信道MIMO IC的部分连接模型:根据多输入多输出干扰信道MIMO IC系统的传输要求设置干扰门限η,将来自多个干扰链路的干扰功率之和P与干扰门限η做比较,当P≥η时,将这些干扰链路都置为1,当P<η时,则将这些干扰链路都置为0,忽略置0干扰链路对系统传输的影响,形成MIMO IC的部分连接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每个收发端视作单天线节点,就能够将MIMO IC的部分连接模型映射至相应的单输入单输出干扰信道SISO IC的部分连接模型;3)求解单输入单输出干扰信道SISO IC的满足拓扑干扰对齐条件的预编码向量
和解码向量
通过现有的索引编码或矩阵填充方案求解出单输入单输出干扰信道SISO IC系统满足拓扑干扰对齐条件的预编码向量
和解码向量
并且在满足拓扑干扰对齐条件的SISOIC系统中,预编码向量的转置
和解码向量的转置
之间有着如下关系:
其中,S表示部分连接模型中干扰收发对的集合,(i,j)表示集合S中从发射端j到接收端i之间的干扰链路,i,j∈{1,2...,K},T表示矩阵转置;4)基于步骤3)中单输入单输出干扰信道SISO IC的拓扑干扰对齐的预编码向量
和解码向量
设计多输入多输出干扰信道MIMO IC拓扑干扰对齐的预编码矩阵Vi和解码矩阵ui:4.1)利用Kronecker积对单输入单输出干扰信道SISO IC中发射端i处的预编码向量
进行扩展,得到多输入多输出干扰信道MIMO IC中发射端i处的预编码矩阵Vi;4.2)设计多输入多输出干扰信道MIMO IC系统中第i个接收端处的解码矩阵ui为:
其中,
表示满足拓扑干扰对齐条件的单输入单输出干扰信道SISO IC系统中第i个发射端的解码向量;5)构建发射端i处的信号向量si,并使用Kronecker积对该信号向量si进行时延扩展,得到发射端i的信号矩阵Ri:
其中,e表示系统传输过程中所需的最小时隙数,Ie表示阶数为e的单位矩阵,
表示Kronecker积;6)构建发射端i处的发射信号矩阵Xi,并根据发射信号矩阵Xi,得出各个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矩阵Yi;7)对各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矩阵Yi进行转置,得到转置后的信号矩阵
并利用步骤4)中解得的多输入多输出干扰信道MIMO IC的解码矩阵ui对该转置后的接收信号
进行解码,得到接收端i处的转置接收信号向量li;8)对转置接收信号向量li进行转置,得到无干扰的接收信号向量yi。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187896.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纯苯蒸馏系统
- 下一篇:低耗电蓝牙传送设备和低耗电蓝牙接收设备以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