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AR面阵天线阵元位置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34462.0 | 申请日: | 2015-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65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玲;余鹏;范小天;郭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曾磊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AR面阵天线阵元位置优化方法,它是基于天线相位中心近似原理建立了一种阵列方向图的优化模型,以最小峰值旁瓣比和最小主瓣宽度为优化目标,在遗传算法的编码过程中,在网格点上选取阵元位置;并在布阵区域的四个端点处布设两个发射阵元和两个接收阵元,保证了阵列的最大长度;抑制遗传算法的早熟,得到了最优的阵元位置;采用这种阵元最小间距约束的平面阵形式,需要的阵元数目大大减少,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天线系统的成本与计算量,更适合工程设计的需要,为MIMO‑SAR三维成像及目标检测与识别提供方便。 1 | ||
搜索关键词: | 遗传算法 阵元位置 面阵天线 阵元 目标检测与识别 天线相位中心 峰值旁瓣比 阵列方向图 编码过程 发射阵元 工程设计 接收阵元 三维成像 天线系统 优化模型 优化目标 布设 计算量 平面阵 网格点 有效地 早熟 优化 近似 保证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AR面阵天线阵元位置优化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MIMO‑SAR面阵参数初始化:初始化MIMO‑SAR面阵参数包括:雷达发射信号的载波波长,记做λ;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记做C;阵元间的最小间隔,其取值必须满足不小于雷达发射信号的半波长,记做dc;发射阵元数目,记做TN;接收阵元数目,记做RN;总阵元数目,即发射阵元数目与接收阵元数目的和,记做SN;目标散射点的俯仰角,记为θ0;目标散射点的方位角,记为
根据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系统方案,MIMO‑SAR面阵的初始化参数均为已知;步骤2、遗传算法参数初始化:初始化遗传算法参数包括:阵列群的个体数目,记做P;单个个体的编码长度,记做V,V=2*SN;子代与父代的代沟率,一般其值设置为接近1,记做GP;相邻代间总适应度函数差的门限值,记为σ,其取值越小,则要求的优化精度越高;根据遗传算法的原理,上述初始化参数均为已知;其中,SN为步骤1中定义的总阵元数目;步骤3、设置阵元的可布阵区域:记阵元的可布阵区域为Ω,其长为L,L=N*dc,其宽为H,H=M*dc,N表示网格的列数,M表示网格的行数,N、M均为大于SN的正整数;阵元间的最小间隔为步骤1中定义的dc,则阵元的可布阵区域为一张M*N的矩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dc,阵元只能布置在各个网格点上;同时,为了保证阵列的长度,以得到雷达成像高分辨率,将矩形网格的4个端点固定布设2发2收阵元,即第1行两端点布置接收阵元,第M行两端点布置发射阵元;其中,SN为步骤1定义的总阵元数目;步骤4、获取遗传算法的初始阵列群:由步骤3知,阵元的可布阵区域为一张M*N的矩形网格,共有M*N个网格点,为了实现从中随机选择SN个点作为阵元初始位置,并将其位置编码为初始阵列群,可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4.1、对可布阵元的M*N个网格进行编号,编号顺序为按行逐行增加,在每一行内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编号:第1行第1个点的编号为1,……,第1行第N个点的编号为N,第2行第1个点的编号为N+1,……,第2行第N个点的编号为N+N,……,如此进行下去,直到第M行第1个点的编号为(M‑1)*N+1,……,第M行第N个点的编号为M*N,设得到的网格点编号序列为n,n=1,2,…,M*N;其中,M、N分别为步骤3中定义的网格的行数和列数;步骤4.2、对步骤4.1中网格点编号序列n进行随机重新排列,针对随机重新排列结果,取前SN个元素,即为随机选出的SN个阵元的位序;其中,SN为步骤1定义的总阵元数目;步骤4.3、针对上述步骤4.2中得到的SN个随机阵元的位序,求出每个阵元的横、纵坐标:设其中一个阵元的位序为i,采用公式:
其中,i,N,xi,yi均为正整数,则阵元的实际坐标为(xi*dc,yi*dc),其中,xi*dc为阵元的横坐标,yi*dc为阵元的纵坐标,可得到阵元位序为i的阵元的实际坐标,总共有SN个随机阵元,从而得到SN个随机阵元的实际坐标,其中,dc为步骤1中定义的阵元间的最小间隔,N为步骤3定义的网格的列数;步骤4.4、设W为一个V维的向量,依次取步骤4.3得到的SN个阵元的横坐标,作为W的前SN个元素,依次取SN个阵元的纵坐标作为W的后SN个元素,则W即为初始阵列群中的一个个体,包含了SN个随机阵元的坐标信息;其中V为步骤2定义的单个个体的编码长度;步骤4.5、由步骤2的定义知,阵列群的个体数目为P,为了获得P个个体的编码,重复步骤4.2至步骤4.4P次,得到P个个体的编码,每个个体的编码存储到矩阵G1中,作为矩阵G1的一行,则G1最终为一P*V维矩阵,G1即为遗传算法的初始阵列群;其中,V为步骤2定义的单个个体的编码长度;步骤5、构造适应度函数: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1、将实际阵元等效为虚拟阵元:采用等效相位中心原理,将TN个发射阵元和RN个接收阵元等效为TN*RN个收发共用的虚拟阵元,为了表述方便,记K=TN*RN,表示虚拟阵元个数;步骤5.2、计算阵列天线方向图:对于步骤5.1得到的TN*RN的平面阵,选取阵列左上角阵元为基准点,某平面波信号s(t)以入射方向
到达天线阵元,其中θ和
分别表示入射信号的俯仰角和方位角;则信号入射到第i个阵元上引起与参考阵元间的时延为:
其中,sin(·)表正弦三角函数,cos(·)表示余弦三角函数,(xi,yi,0)为第i个阵元在空间中的位置坐标,θ和
分别表示入射信号的俯仰角和方位角,C为步骤1初始化的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K为虚拟阵元个数;由时延τi可得水平放置的阵列方向图为:
其中,exp(·)表示e指数运算符号,λ为步骤1定义的雷达发射信号的载波波长,θ和
分别表示入射信号的俯仰角和方位角,π为圆周率,θ0和
为步骤1定义的目标散射点的俯仰角和方位角;步骤5.3、得到适应度函数:在步骤5.2得到的方向图
中计算主瓣峰值,记为
最大旁瓣峰值,记为
并求得主瓣在方位向和俯仰向下降3dB处的宽度,分别记为Δθ0.5、
按如下公式定义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
其中,lg(·)以10为底的对数函数,|·|表示取绝对值;
的值越小则表明个体越优,优化过程就是寻找其最小值,定义适应度函数为目标函数的倒数,即
其中,
为一K维的向量,依次存储K个虚拟阵元的横坐标,
为一K维的向量,依次存储K个虚拟阵元的纵坐标;步骤6、开始遗传迭代:包括以下步骤:步骤6.1、计算阵列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值:初始阵列群G1中每一行是一个V维的向量,前SN个元素为每个阵元的横坐标,后SN个元素为对应的每个阵元的纵坐标,分别取第1个元素和第(SN+1)个元素为第1个阵元的横、纵坐标,分别取第2个元素和第(SN+2)个元素为第2个阵元的横、纵坐标,…,分别取第SN个元素和第(SN+SN)个元素为第SN个阵元的横、纵坐标,这样就将一个个体的编码转化成了SN个阵元的坐标,SN个阵元中有TN个发射阵元RN个接收阵元,然后,转步骤5,得到该个体的适应度值,G1共有P行,将得到P个个体的适应度值,分别记为f(m,j),m=1,2…,P,m表示第m个个体;j为遗传迭代的代计数器,表示第j次迭代,j=1,2,…,在一次迭代过程中,j的值不变,定义Gj为第j次迭代的阵列群,当j=1时,即为初始阵列群G1;其中,V为步骤2定义的单个个体的编码长度,P为步骤2定义的阵列群的个体数目,SN为步骤1定义的总阵元数目;步骤6.2、计算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将步骤6.1得到的Gj中P个体的适应度值求均值,采用公式:
然后,再对适应度值大于fav(j)的个体的适应度值求和,求和结果除以适应度值大于fav(j)的个体数目,结果记为fav'(j),引入早熟标志量δ(j)=fav(j)‑fav'(j),利用早熟标志量来调节交叉概率PC和变异概率PM,分别按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k1和k2属于0到1间的数,给定参考值k1=0.2,k2=0.1;w1和w2是调整权值,用于调整指数项的权重,给定参考值w1=1,w1=2;步骤6.3、对阵列群进行选择操作:采用传统遗传算法选择操作方法对初始阵列群Gj进行选择操作,选择算子采用轮盘赌选择方法,子代与父代的代沟率为GP,得到子代阵列群Gj1,个体数目为P*GP,其中,P为初始阵列群的个体数目,GP由步骤2初始化设定;步骤6.4、对阵列群进行交叉操作:对子代阵列群Gj1进行传统遗传算法交叉操作,其中,交叉概率PC(j)由步骤6.2计算得到,交叉完成得到的阵列群记为Gj2;步骤6.5、对阵列群进行变异操作:对Gj2进行传统遗传算法变异操作,其中,变异概率PM(j)由步骤6.2计算得到,变异完成得到的阵列群记为Gj3;步骤6.6、对阵列群进行重插入操作:对阵列群Gj3作传统遗传算法重插入操作,使阵列群的个体数目等于初始阵列群的个体数目P,操作结果的阵列群记为Gj+1;步骤6.7、把Gj+1作为下一次迭代要优化的初始阵列群,同时令j=j+1,转步骤6.1;步骤6.8、重复步骤6.1至步骤6.7十次,每重复一次得到一个经过选择、交叉、变异操作的结果种群,取连续十次迭代结果的阵列群,对每个阵列群,计算其所有个体适应度值的和,判断各代间的总适应度函数之差的绝对值是否都小于σ,若满足,则转步骤6.9;不满足,则转步骤6.1;其中,σ为步骤2定义的相邻代间总适应度函数差的门限值;步骤6.9、优化结果得到的最优阵列群为一个P*V维的矩阵,取P*V维的矩阵的第1行向量,采用步骤6.1中所述的将一个个体的编码转化成了SN个阵元的坐标的方法,得到TN个发射阵元和RN个接收阵元的最佳位置坐标,至此,我们得到了阵元的最佳布置方式,阵列优化过程结束,其中,P为初始阵列群的个体数目,V为步骤2定义的单个个体的编码长度,SN为步骤1定义的总阵元数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734462.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艺仿真花冲裁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商品搜索方法及商品搜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