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因miR408和UCL在培育高产水稻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88379.7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24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平;李权峰;张玉婵;于洋;冯彦钊;陈月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82;A01H5/10;A01H6/4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基因miR408和UCL(uclacyanin)在培育高产水稻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分析水稻谷粒和胚胎中特异性表达的miRNA,发现miR408基因在水稻谷粒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这一功能是通过下调其靶基因UCL实现的。本发明还分别构建了过表达miR408、UCL‑RNA干涉和UCL‑CRISPR敲除的水稻突变株,研究显示,三种突变株均显示出生长迅速的现象,并且在成熟期时稻穗明显比野生型下垂,而且结实率增加,穗型更大,每穗粒数显著高于野生型,千粒重和产量也有显著提高。本发明为培育高产水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并且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投入大规模推广使用,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食用安全。 | ||
搜索关键词: | 基因 mir408 ucl 培育 高产 水稻 中的 应用 | ||
【主权项】:
1.UCL基因在培育高产水稻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因UCL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应用的方法是沉默水稻中UCL基因的表达制备高产水稻;沉默水稻中UCL基因的表达的方法是利用RNA干涉或CRISPR敲除的方法沉默水稻中UCL基因的表达;所述RNA干涉的方法步骤如下:S1.构建UCL‑RNA干涉质粒;S11.利用pCAMBIA1305.2、pUC18‑Pubi和pZEro‑T改造得到RNA干涉载体;S12.以野生型水稻总RNA为模板,以SEQ ID NO.5和SEQ ID NO.6所示引物克隆UCL基因,并且在扩增产物两端加上HindIII和BamhI的酶切位点;S13.利用HindIII和BamhI双酶切步骤S11和S12的产物,然后将两个双酶切产物用T4连接酶连接起来,即构建得到中间重组质粒;S14.用两端加有MluI和Pst I酶切位点的RNA干涉载体特异引物将克隆的片段从中间重组质粒中再次扩增出,再经MluI和Pst I双酶切后克隆到同样酶双酶切的中间重组质粒中,构建得到UCL‑RNA干涉质粒;S2.UCL‑RNA干涉质粒转化水稻愈伤组织;S3.转基因水稻阳性愈伤组织的筛选与分化,得到UCL‑RNA干涉水稻突变株;其中,所述RNA干涉载体特异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7和SEQ ID NO.8所示;所述CRISPR敲除的方法步骤如下:S1.构建UCL‑CRISPR敲除质粒;S11.确定miR408靶基因UCL的两个打靶位点T1和T2,在T1接头正向引物5’端加上GCCA四个碱基,在T2接头正向引物5’端加上GCCG四个碱基,T1接头反向引物和T2接头反向引物的5’端均加上AAAC四个碱基;S12.将每个靶点的正反向接头引物进行退火形成双链,然后分别连接到BsaI酶切后的pYLsgRNA‑OsU3和pYLsgRNA‑OsU6质粒片段上,产生两个sgRNA表达盒;sgRNA表达盒经两轮巢式PCR反应扩增,第一轮分别用U‑F/接头反向引物和接头正向引物/gRNA‑R分两个反应进行,第二轮用位置特异引物PT1‑F/PT1‑R和PT2L‑F/PT2L‑R分别扩增T1和T2 sgRNA表达盒;S13.对两个sgRNA表达盒的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并进行BsaI酶切,然后用T4连接酶将酶切产物与相同酶切的pYLCRISPR/Cas9Pubi‑H载体连接起来,即构建成靶向UCL基因的两个位点的UCL‑CRISPR敲除质粒;S2.UCL‑CRISPR敲除质粒转化水稻愈伤组织;S3.转基因水稻阳性愈伤组织的筛选与分化,得到UCL‑CRISPR敲除水稻突变株;其中,所述T1接头正向引物、T1接头反向引物、T2接头正向引物、T2接头反向引物分别如SEQ ID NO.9~12所示;所述U‑F/接头反向引物和接头正向引物/gRNA‑R分别如SEQ ID NO.13~14所示;所述引物PT1‑F和PT1‑R,PT2L‑F和PT2L‑R分别如SEQ ID NO.15~18所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588379.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