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驱动自拧紧铰链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33711.X | 申请日: | 2015-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59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9 |
发明(设计)人: | 张瑜;陈黛文;李进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玄禾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3/02 | 分类号: | E05D3/02;E05D11/00;B23P19/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5011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驱动自拧紧铰链,包括两块尺寸相同的固定片(1)、一根转轴(2)、两个尺寸相同的盒体(4)、至少一个螺丝转头(9)、至少一个转动电机(8)、一个控制模块(5),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的外接电源(6)、测距传感器(7)和电机驱动电路(10);基于本发明设计的技术方案,针对上述各硬件模块进行连接,构成本发明设计的智能驱动自拧紧铰链,基于实时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铰链的松动问题,保证铰链的正常使用。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驱动 拧紧 铰链 | ||
【主权项】:
一种智能驱动自拧紧铰链,包括两块尺寸相同的固定片(1)和一根转轴(2),其中一块固定片(1)上其中一条侧边通过转轴(2)与另一块固定片(1)上其中一条侧边活动连接,两块固定片(1)以转轴(2)为轴心相对转动,各块固定片(1)表面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螺孔(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尺寸相同的盒体(4)、至少一个螺丝转头(9)、至少一个转动电机(8)、一个控制模块(5),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的外接电源(6)、测距传感器(7)和电机驱动电路(10),各个转动电机(8)彼此并联构成电机组,电机组经电机驱动电路(10)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外接电源(6)经过控制模块(5)为测距传感器(7)进行供电,同时,外接电源(6)依次经过控制模块(5)、电机驱动电路(10)为电机组中的各个转动电机(8)进行供电;螺丝转头(9)的数量与转动电机(8)的数量相等,各个螺丝转头(9)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在各个转动电机(8)的驱动端上,分别在转动电机(8)的控制下针对螺丝进行拧转操作;两个盒体(4)分别设置在两块固定片(1)彼此相背的面上,盒体(4)的长、宽分别与其所设置固定片(1)的长、宽一一对应;各块固定片(1)上的各个螺孔(3),分别贯穿对应固定片(1)与对应盒体(4);控制模块(5)和测距传感器(7)设置在其中一个盒体(4)内,且该盒体(4)上与所连接固定片(1)相背的一面上设置检测孔,测距传感器(7)的测距端位于该检测孔内,且测距传感器(7)测距端所在面与该盒体(4)上该检测孔所在的外表面相平齐,测距传感器(7)的检测方向指向盒体(4)的外部,该盒体(4)所连接固定片(1)上螺孔(3)的数量与转动电机(8)的数量相等;电机驱动电路(10)和各个转动电机(8)分别设置在另一个盒体(4)中,该盒体(4)所连接的固定片(1)上分别设置与另一块固定片(1)上各个螺孔(3)位置一一对应的通孔,并且各个通孔分别贯穿该盒体(4)上连接固定片(1)的一面,各个转动电机(8)驱动端上的螺丝转头(9)分别一一对应位于各个通孔中,且各个螺丝转头(9)分别指向另一块固定片(1),两块固定片(1)彼此紧贴接触时,各个螺丝转头(9)分别与另一块固定片(1)上各个对应位置螺孔(3)中的螺丝顶端相接触;电机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5)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电机组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玄禾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玄禾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533711.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