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IMO干扰信道中无反馈的干扰消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97419.8 | 申请日: | 2015-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60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田心记;赵鸿图;李亚;贾利琴;雒芬;杨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5/08 | 分类号: | H04L25/08;H04L1/06;H04B7/0456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1117 | 代理人: | 杨妙琴 |
地址: | 454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MIMO干扰信道中无反馈的干扰消除方法,适用于三个发送端和三个接收端的干扰信道,且每个发送端配置4根天线每个接收端配置2根天线。为每个发送端设计了具有Alamouti结构的空时码字,然后将码字进行线性组合并且引入了零矩阵。零矩阵的引入消除了第3个接收端的多用户干扰;然后,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线性操作,减少了前两个接收端的相互干扰的码字的数量;最后,利用Alamouti码字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的正交特性,消除了多用户干扰。 | ||
搜索关键词: | mimo 干扰 信道 反馈 消除 方法 | ||
【主权项】:
MIMO干扰信道中无反馈的干扰消除方法,适用于三个发送端和三个接收端的干扰信道,且每个发送端配置4根天线每个接收端配置2根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发送端1对其调制信号c1、c2、c3、c4、s1、s2、s3和s4进行空时编码,得到2×2的码字A1和B1,发送端2对其调制信号c5、c6、c7、c8、s5、s6、s7和s8进行空时编码,得到2×2的码字A2和B2,发送端3对其调制信号c9、c10、c11、c12、s9、s10、s11和s12进行空时编码,得到2×2的码字A3和B3,然后三个发送端分别将码字组合并且引入零矩阵,得到4×6的码字并且发送出去,具体过程如下:A1,发送端1对其调制信号c1、c2、c3、c4、s1、s2、s3和s4进行空时编码,得到2×2的码字A1和B1,其中,a1=c1+ejθc2,a2=c3+ejθc4,b1=s1+ejθs2,b2=s3+ejθs4,θ的取值使得a1、a2、b1和b2非零,(·)*表示共轭;A2,发送端2对其调制信号c5、c6、c7、c8、s5、s6、s7和s8进行空时编码,得到2×2的码字A2和B2,其中,a3=c5+ejθc6,a4=c7+ejθc8,b3=s5+ejθs6,b4=s7+ejθs8,θ的取值使得a3、a4、b3和b4非零,(·)*表示共轭;A3,发送端3对其调制信号c9、c10、c11、c12、s9、s10、s11和s12进行空时编码,得到2×2的码字A3和B3,其中,a5=c9+ejθc10,a6=c11+ejθc12,b5=s9+ejθs10,b6=s11+ejθs12,θ的取值使得a5、a6、b5和b6非零,(·)*表示共轭;A4,发送端1将码字A1和B1进行组合并且引入零矩阵,得到4×6的码字S,其中,02×2表示2×2的零矩阵;A5,发送端2将码字A2和B2进行组合并且引入零矩阵,得到4×6的码字U,其中,02×2表示2×2的零矩阵;A6,发送端3将码字A3和B3进行组合并且引入零矩阵,得到4×6的码字V,其中,02×2表示2×2的零矩阵;A7,在相同的时间内,发送端1发送S,发送端2发送U,发送端3发送V;B,接收端1根据发送端1到接收端1的信道矩阵H11和发送端2到接收端1的信道矩阵H12计算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1和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2,具体过程如下:B1,接收端1根据信道矩阵计算得到Z11、Z21、Z31和Z41,Z11=2(H1,11+H2,11)、Z21=2(H1,12+H2,12)、Z31=2(H1,11‑H2,11)和Z41=2(H1,12‑H2,12),H1,11是H11的前两列组成的矩阵,H1,12是H12的前两列组成的矩阵,H2,11是H11的后两列组成的矩阵,H2,12是H12的后两列组成的矩阵;B2,令且接收端1根据Z11和Z21得到G11、G21、G31和G41,(·)*表示共轭;B3,令且接收端1根据Z31和Z41得到G51、G61、G71和G81,(·)*表示共轭;B4,接收端1根据G11、G21、G31、G41、G51、G61、G71和G81计算得到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1和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2,(·)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C,接收端2根据发送端1到接收端2的信道矩阵H21和发送端2到接收端2的信道矩阵H22计算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3和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4,具体过程如下:C1,接收端2根据信道矩阵计算得到Z12、Z22、Z32和Z42,Z12=2(H1,21+H2,21)、Z22=2(H1,22+H2,22)、Z32=2(H1,21‑H2,21)和Z42=2(H1,22‑H2,22),H1,21是H21的前两列组成的矩阵,H1,22是H22的前两列组成的矩阵,H2,21是H21的后两列组成的矩阵,H2,22是H22的后两列组成的矩阵;C2,令且接收端2根据Z12和Z22得到G12、G22、G32和G42,(·)*表示共轭;C3,令且接收端2根据Z32和Z42得到G52、G62、G72和G82,(·)*表示共轭;C4,接收端2根据G12、G22、G32、G42、G52、G62、G72和G82计算得到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3和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4,(·)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D,接收端3根据发送端3到接收端3的信道矩阵H33计算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5和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6,具体过程如下:D1,接收端3令Z13=H1,33且Z23=H2,33,其中,H1,33是H33的前两列组成的矩阵,H2,33是H33的后两列组成的矩阵;D2,令且接收端3根据Z13和Z23得到G13、G23、G33和G43,(·)*表示共轭;D3,接收端3根据G13、G23、G33和G43计算得到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5和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G6,(·)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E,接收端1处理其接收信号Y1,得到接收信号的等效表达形式y1和y2,具体过程如下:E1,接收端1用Y11表示Y1的前两列组成的矩阵,用Y21表示Y1的第三列和第四列组成的矩阵,令Y1′=Y11+Y21且Y2′=Y11‑Y21;E2,接收端1根据Y1′和Y2′得到向量y11、y21、y12和y22,表示Y1′的第i1行第m1列的元素,表示Y2′的第i2行第m2列的元素,i1=1,2,m1=1,2,i2=1,2,m2=1,2,(·)*表示共轭;E3,接收端1用G21和G41处理y11和y21,得到(·)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E4,接收端1用G61和G81处理y12和y22,得到(·)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F,接收端2处理其接收信号Y2,得到接收信号的等效表达形式y3和y4,具体过程如下:F1,接收端2用Y12表示Y2的前两列组成的矩阵,用Y22表示Y2的第三列和第四列组成的矩阵,令Y3′=Y12+Y22且Y4′=Y12‑Y22;F2,接收端2根据Y3′和Y4′得到向量y13、y23、y14和y24,表示Y3′的第i3行第m3列的元素,表示Y4′的第i4行第m4列的元素,i3=1,2,m3=1,2,i4=1,2,m4=1,2,(·)*表示共轭;F3,接收端2用G12和G32处理y13和y23,得到(·)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F4,接收端2用G52和G72处理y14和y24,得到(·)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G,接收端3处理其接收信号Y3,得到接收信号的等效表达形式y5和y6,具体过程如下:G1,接收端3用Y33表示Y3的最后两列组成的矩阵,接收端3根据Y33得到向量y15和y25,表示Y33的第i5行第m5列的元素,i5=1,2,m5=1,2,(·)*表示共轭;G2,接收端3用G23和G43处理y15和y25,得到(·)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G3,接收端3用G13和G33处理y15和y25,得到(·)H表示共轭转置,||·||表示范数;H,3个接收端分别译码,具体过程如下:H1,接收端1以作为等效发送信号,以G1作为等效信道矩阵,以y1作为等效接收信号,译码c1、c2、c3和c4;H2,接收端1以作为等效发送信号,以G2作为等效信道矩阵,以y2作为等效接收信号,译码s1、s2、s3和s4;H3,接收端2以作为等效发送信号,以G3作为等效信道矩阵,以y3作为等效接收信号,译码c5、c6、c7和c8;H4,接收端2以作为等效发送信号,以G4作为等效信道矩阵,以y4作为等效接收信号,译码s5、s6、s7和s8;H5,接收端3以作为等效发送信号,以G5作为等效信道矩阵,以y5作为等效接收信号,译码c9、c10、c11和c12;H6,接收端3以作为等效发送信号,以G6作为等效信道矩阵,以y6作为等效接收信号,译码s9、s10、s11和s1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097419.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