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AMOLED像素驱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59889.5 | 申请日: | 2015-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5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聂诚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266 | 分类号: | G09G3/326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44265 | 代理人: | 林才桂 |
地址: | 5181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AMOLED像素驱动电路,通过在有机发光二极管(D1)与直流电源电压(VDD)之间加入由发光控制信号(EM)控制的薄膜晶体管(M2)的方式、或采用交流电源电压(VDD)的方式来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D1)是否发光,设置所述发光控制信号(EM)或交流电源电压(VDD)仅在驱动发光阶段(Drive)提供高电位,其余阶段均提供低电位,使OLED在非必要发光时间处于关闭状态,阻止OLED在非必要发光时间发光,解决了现有的AMOLED像素驱动电路在补偿驱动薄膜晶体管阈值电压漂移过程中会产生非必要发光的问题,能够延长OLED寿命,优化面板的实际显示效果。 | ||
搜索关键词: | amoled 像素 驱动 电路 | ||
【主权项】:
一种AMOLED像素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M1)、第二薄膜晶体管(M2)、第三薄膜晶体管(M3)、第四薄膜晶体管(M4)、第五薄膜晶体管(M5)、第六薄膜晶体管(M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及有机发光二极管(D1);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栅极电性连接于第n级第二扫描控制信号(Gate2(n)),源极电性连接于数据信号(Data),漏极电性连接于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漏极及第一电容(C1)的一端;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栅极经由第一节点(D)电性连接于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栅极,源极电性连接于第一薄膜晶体管(M1)的源极,漏极电性连接于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漏极及第一电容(C1)的一端;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M1)的栅极电性连接于第n级第一扫描控制信号(Gate1(n)),源极电性连接于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漏极电性连接于第一节点(D);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与漏极均电性连接于第n‑1级第二扫描控制信号(Gate2(n‑1)),源极电性连接于第一节点(D);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栅极电性连接于发光控制信号(EM),源极电性连接于直流电源电压(VDD),漏极电性连接于有机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栅极电性连接于第一节点(D),源极电性连接于接地端(GND),漏极电性连接于有机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电性连接于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漏极及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漏极,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接地端(GND);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电性连接于第一节点(D),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接地端(GND);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电性连接于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漏极,阴极电性连接于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漏极;所述直流电源电压(VDD)提供高电位;所述发光控制信号(EM)按照时序提供高、低交替电位,控制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D1)是否发光;所述第n级第二扫描控制信号(Gate2(n))、第n级第一扫描控制信号(Gate1(n))、第n‑1级第二扫描控制信号(Gate2(n‑1))、及发光控制信号(EM)相组合,先后对应于预充电阶段(Pre‑charge)、数据写入阶段(Program)、复位阶段(Restore)、及驱动发光阶段(Drive);所述发光控制信号(EM)在预充电阶段(Pre‑charge)、数据写入阶段(Program)、及复位阶段(Restore)均提供低电位,控制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D1)不发光;在驱动发光阶段(Drive)提供高电位,控制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D1)发光。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059889.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八阶LED光立方显示屏
- 下一篇:射频同轴转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