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共面波导传输线的分谐波混频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06331.0 | 申请日: | 2015-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9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刘戈;纪东峰;杨益林;牛中乾;蒙泽祖;钱骏;周游;李树丹;樊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D7/02 | 分类号: | H03D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李朝虎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共面波导传输线的分谐波混频器,主空气腔的内底面设置有介质基板,介质基板上设置有耦合探针、共面波导传输线、本振匹配线、微带传输线,共面波导传输线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的匹配线、第一横向传输线、本振低通滤波匹配线,耦合探针与匹配线的左端连接,微带传输线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的第二横向传输线、中频低通滤波匹配线,共面波导传输线还包括2个分别位于匹配线两侧的接地线,2个接地线都与主空气腔的内壁连接;还包括平面肖特基反向并联混频二极管,其中一个混频二极管的欧姆接触层与匹配线远离介质基板的正面连接,另外一个混频二极管的欧姆接触层与接地线远离介质基板的正面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波导 传输线 谐波 混频器 | ||
【主权项】:
基于共面波导传输线的分谐波混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主空气腔(1)、主空气腔(1)的内底面设置有介质基板(2),介质基板(2)上设置有耦合探针(4)、共面波导传输线、本振匹配线(10)、微带传输线,共面波导传输线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的匹配线(5)、第一横向传输线(7)、本振低通滤波匹配线(13),耦合探针(4)与匹配线(5)的左端连接,本振匹配线(10)与本振低通滤波匹配线(13)的右端连接,微带传输线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的第二横向传输线(9)、中频低通滤波匹配线(92),第二横向传输线(9)与本振匹配线(10)的右端连接,第一横向传输线(7)上设置有2个第一纵向传输线(71),第一横向传输线(7)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纵向传输线(71)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横向传输线(9)上设置有2个第二纵向传输线(91),第二横向传输线(9)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纵向传输线(91)的长度方向垂直,共面波导传输线还包括2个分别位于匹配线(5)两侧的接地线(6),2个接地线(6)都与主空气腔的内壁连接;还包括平面肖特基反向并联混频二极管(11),平面肖特基反向并联混频二极管(11)为2个并联的混频二极管的组合结构,2个混频二极管的正面为欧姆接触层(21),其中一个混频二极管的欧姆接触层(21)与匹配线(5)远离介质基板(2)的正面连接,另外一个混频二极管的欧姆接触层(21)与接地线(6)远离介质基板(2)的正面连接;还包括与主交叉连接的空气腔射频输入过渡波导(3)和与主空气腔交叉连接的本振端口过渡波导(8),射频输入过渡波导(3)与主空气腔的重合区域为区域M,耦合探针延穿过射频输入过渡波导(3)延伸到区域M内,本振端口过渡波导(8)与主空气腔的重合区域为区域N,本振端口匹配线位于区域N内;第一横向传输线和第一纵向传输线构成本振低通滤波器,第二横向传输线和第二纵向传输线构成中频低通滤波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006331.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功放保护的驻波电压保护电路
- 下一篇:一种光伏组件户外暴露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