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常规雷达的炮弹目标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1144.3 | 申请日: | 2014-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25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周代英;贾继超;田兵兵;谭敏洁;谭发曾;余为知;黄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02 | 分类号: | G01S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玉兴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雷达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常规雷达的炮弹目标识别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低分辨率雷达炮弹目标的有效识别算法,利用目标轨迹信息,采用改进的人工蜂群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炮弹目标进行识别。克服了低分辨率雷达特征数据少、分辨率低和对炮弹等小目标识别效果差等缺陷,提高了常规雷达对炮弹目标的识别率。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有效解决了低分辨率雷达识别率低的问题,能够快速、高效的对迫击炮、榴弹炮和火箭炮等运动目标的分类识别。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常规雷达的炮弹目标识别。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常规 雷达 炮弹 目标 识别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常规雷达的炮弹目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构建特征样本:针对迫击炮、榴弹炮、火箭炮在内的m个已知炮弹类别,利用炮弹的运行轨迹仿真数据构建特征样本;具体为:针对m个已知炮弹类别,采用炮弹刚体六自由度弹道模型,炮弹每隔一度射角仿真一条轨迹,使用龙格库塔算法对每条轨迹进行解方程获取炮弹的特征样本Si=[s1,s2,...sn],下标i表示样本目标数,i为正整数;下标n表示特征序列,n≥7,特征样本中至少包括:总体速度v、高度Z、弹道曲线斜率θ、水平方向速度vxy、垂直方向速度vz、垂直方向加速度az和水平方向加速度axy;b.获取支持向量机参数:使用上述构建的特征样本训练支持向量机,获取最优的支持向量机参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b1.获取人工蜂群算法初始化参数X,具体为首先运用公式chl+1=4·chl·(1‑chl);l=1,2产生Logistic混沌序列,其中chl为0到1的随机数,且chl≠0.25,0.5和0.75,然后X=Nch+CH·(Mch‑Nch),其中CH=[ch1,ch2],Nch=0.01,Mch=500,X表示为矩阵形式为
即Xi=(xi1,xi2)是一个二维向量,其中xi1对应支持向量机的惩罚参数c,xi2对应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参数g;取最大迭代次数MaxCN为50、并指定用于判断个体是否陷入停滞的控制参数lim的值为30;构建训练样本,具体为:在特征样本集Si中每隔五度射角选出一个样本构建训练样本集yj,下标j表示训练样本数,j为正整数;特征样本集Si中减去训练样本集yj后剩下的样本作为识别测试数据;b2.将步骤b1中构建的训练样本数据随机分为K组,分别用每一组子集数据做支持向量机一次验证集,其余K‑1组子集数据作为训练集,得到K个模型;b3.用步骤b1中得到的支持向量机参数X分别计算K个模型的交叉验证平均识别概率1/fi,计算其适应度
选择最大适应度对应的最优解Xb,Xi在最优解处任一维度进行变异x'ij=xbj+R·(xbj‑xkj),其中,xbj表示当前最优解Xb的第j维分量;xkj为个体Xk的第j维分量;j,k均随机选择,且k≠b;R为[‑1,1]间的随机数;x′ij表示新产生的 个体第j维分量,其对应的新个体记为X′i;再次计算变异后的适应度,和变异前适应度比较,如增加则更新,否则保持原值;b4.根据Xi的适应度函数fiti,计算Xi的选择概率
靠近最优解的解更容易被选中,某个解被选中后继续进行和步骤b3相同的变异操作,记录其未更新次数![]()
b5.判断是否存在连续lim次迭代都没有更新的个体,若存在,则产生一个新解代替原来的陷入局部最优的解,具体方法为:Xi=Xmin+φ×(Xmax‑Xmin);其中,φ表示区间[0,1]内的随机数,Xmax和Xmin是解空间的上、下边界;b6.判断是否达到最大迭代次数MaxCN,若是,则输出当前记录的最优解作为支持向量机最优参数,若否,则回到步骤b2;c.构建炮弹目标识别数据库:使用上述获取的支持向量机参数对特征样本进行训练,构建炮弹目标识别数据库,并生成支持向量机分类器;d.目标识别:识别时,将常规雷达采集的目标运行轨迹数据进行均值滤波处理后,输入到炮弹目标识别数据库中,根据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输出,实现对炮弹目标的识别。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341144.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