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底泥重金属污染模块化异位治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8149.2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6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康兴生;马涛;刘亚钦;刘娟;崔海燕;王菁;杨洋;顾俊杰;孙丰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王书刚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底泥重金属污染模块化异位治理方法,包括杂物清除、底泥疏浚、泥沙分离、泥浆脱水减容、固化稳定化、尾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场地生态修复八个模块,上述模块结合底泥场地处的具体条件和处置去向进行组合,八个模块中的底泥疏浚、泥浆脱水减容、尾水处理和场地生态修复是必选项,其余按照具体条件灵活实施和选取。该治理方法充分结合各地污染治理规划和污染水体技术实施难度,因地制宜,将主要治理技术环节模块化、程式化,便于借鉴和操作,各模块在实际应用时,可结合场地处特定条件,自由组合,操作简单,便于实施。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金属 污染 模块化 治理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底泥重金属污染模块化异位治理方法,其特征是:按实施顺序包括杂物清除、底泥疏浚、泥沙分离、泥浆脱水减容、固化稳定化、尾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场地生态修复八个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和实施过程如下:(1)杂物清除:利用船只作为运载工具,以人工或机械形式通过钉耙或滚钩清除河底杂物,杂物滤水后装袋运到岸上,通过垃圾车运到指定地点,该模块是可选异位治理环节;(2)底泥疏浚:采取人工或机械方式将受重金属或其它污染的底泥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该模块是必选的异位治理环节;(3)泥沙分离:对疏浚出的底泥采用振动筛实现泥沙分离,筛分后沙石中不能满足GB5058.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规定要求或其它地方标准要求的,采用清水淋洗或化学试剂淋洗清除,淋洗水进入尾水处理环节;该模块是可选异位治理环节;(4)泥浆脱水减容:采用机械脱水或土工管袋脱水对经疏浚或泥沙分离后的泥浆进行减容,该模块是必选的的异位治理环节;(5)固化稳定化:当脱水后的底泥无法做卫生填埋处理或者具有可资源化利用价值时,采用水泥固化、石灰固化或药剂稳定化对对脱水后的底泥进行处理,该步骤模块是可选异位治理环节;(6)尾水处理:对河沙淋洗和底泥脱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尾水进行预处理,使其回流到水体,采用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进行尾水处理;当尾水中重金属含量超过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其它地方标准要求时,采用絮凝沉淀的方法或吸附的方法处理,该模块是必选的异位治理环节;(7)资源化利用:对固化稳定化后的底泥尤其是沙石进行利用,包括制砖、烧制陶粒、护坡或作为路基材料,该模块是可选异位治理环节;(8)场地生态修复:对治理后的污染场地和用于治理工程的临时处理场地,采用种植具有重金属富集能力的植物(印度芥菜、超积累油菜、紫花苜蓿、不结球白菜、黑麦草、苋和香根草等),对污染场地和临时处理场地进行场地生态修复,该步骤模块是必选的异位治理环节;上述八个模块中的底泥疏浚、泥浆脱水减容、尾水处理和场地生态修复是必选模块,其余模块按照以下条件进行选取:条件1:当水力坡度≤0.5%,底泥中杂物体积含量≥10%,且需采用水上疏浚的污染场地时;则必须选择杂物清除模块;条件2:当底泥中粒径1mm以上沙石成份体积比≥50%时,则必须选择泥沙分离模块;条件3:当筛分后沙石中重金属含量超过GB5058.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规定要求或其它地方标准要求时;则必须选择泥沙分离模块,采用清水淋洗或化学试剂淋洗清除;条件4:当脱水后的底泥无法做卫生填埋处理或者具有可资源化利用价值时,则必须选择固化稳定化模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未经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498149.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