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电场群布局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5130.X | 申请日: | 201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9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陈伯龙;高晓清;惠小英;汪宁渤;桂俊祥;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李艳华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电场群布局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⑴从风电场入口到出口将同一型号的风机排列成矩形,共有mn台风机;⑵确定mn台风机的行距和列距分别为aD、bD;⑶确定建模条件;⑷建模:①在所述风电场中根据动量守恒建立风电场的动量吸收模型;②在所述风电场的下游根据动量守恒建立动量补偿模型;⑸模型求解:联立所述风电场中的动量吸收模型和所述风电场下游的动量补偿模型,求解得到上游风电场的尾流长度L,该L为风电场群布局中上下游风电场之间的场间距,即风电场的尾流损失距离。本发明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下游风电场发电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电场 布局 方法 | ||
【主权项】:
1.风电场群布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⑴从风电场入口到出口将同一型号的风机排列成矩形,共有mn台风机,其中m代表风机的行数,n代表每行的风机台数;⑵确定mn台风机的行距和列距分别为aD、bD;其中D为风机直径;a、b为常数,为行距和列距分别与风机直径的比值;⑶确定建模条件:①假设在大气层中存在一高度H,在H之上水平风速不受风电场的影响,H高度的水平风速记为UH,H以下的水平风速在垂直方向满足指数风廓线;②假设所述风电场的上游和所述风电场中,H高度向下传输的动量与地面摩擦消耗的动量以及分子粘性耗散的动量相平衡;③假设主风向垂直穿过所述风电场,从所述风电场入口到出口,所述风机轮毂高度h处的水平风速由流入风速Ui线性减小为流出风速Uo,其平均风速为Ui和Uo的线性中值;所有风机的有效功率都相等;④假设风电场下游动量补充区自H高度向下的动量通量密度与地面消耗的动量通量密度均为常量;⑷建模:①在所述风电场中根据动量守恒建立风电场的动量吸收模型:Ii-P1t1= Io ;其中,Ii为入口处单位空气柱所含有的动量,P1为风电场中风机等效到单位面积上的风功率吸收率,t1为单位空气柱从风电场入口到出口所需时间,Io为风电场出口处单位空气柱所具有的动量;②在所述风电场的下游根据动量守恒建立动量补偿模型:Io+P2t2= I*;其中,Io为单位空气柱在风电场出口处的动量,t2是单位空气柱的动量由Io恢复到I*所用的时间,P2为下游动量补偿区单位空气柱动量的补偿速率,其数值与单位空气柱的动量通量密度净增量相等,I*为风电场的尾流损失效应彻底消失后单位空气柱所具有的动量,其数值与所述Ii相等; ⑸模型求解:联立所述风电场中的动量吸收模型和所述风电场下游的动量补偿模型,求解得到上游风电场的尾流长度L,该L为风电场群布局中上下游风电场之间的场间距,即风电场的尾流损失距离:
其中:
为风机的动量利用系数,为0.448~0.543;m代表风机的行数; D为风机直径;b为常数,为列距与风机直径的比值;风电场下游平均水平风速
,
为风电场下游风速初始值,
为风电场下游风速增加值;
,
,
,
和
分别为[
]层和[
]层的摩擦速度,
为Von Karman 常数,
为由风电场中的风机所产生的零平面位移高度,
,
分别表示风电场上游和风电场中的地表粗糙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035130.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