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湖受污水体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17852.8 | 申请日: | 201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5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国录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唐正玉 |
地址: | 430072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湖受污水体修复方法,分两个阶段进行:混凝处理阶段:按先Na2CO3、后PAC的顺序进行曝气紊流混凝处理;15~30秒后再按先聚丙烯酰胺、后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顺序进行曝气紊流混凝处理,加入的试剂重量分别为按占存在于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计的0.01~0.05%;生化处理阶段:受污水体继续使用固定化生物膜法降低水体中的COD、BOD、TN、TP;固定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以质量浓度10%的PVA为包埋剂,以质量浓度0.2%海藻酸钠为添加剂,包泥量为1∶1,调节pH至6.5,包埋28h,小球粒径为5mm,菌种为经过筛选驯化后的硝化菌和积磷菌。本发明的两个处理阶段目标各异但互为补充。 | ||
搜索关键词: | 河湖受 污水 修复 方法 | ||
【主权项】:
河湖受污水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两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为混凝处理阶段:将Na2CO3和聚合氯化铝PAC按先Na2CO3、后PAC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并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15~30秒后再将聚丙烯酰胺和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按先聚丙烯酰胺、后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顺序加入至受污水体中,采用曝气紊流搅拌进行混凝,其中加入的Na2CO3、PAC、聚丙烯酰胺、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重量分别为按占存在于受污水体中的固态微粒和胶体态粒子重量的0.01~0.05%;(2)第二阶段为生化处理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混凝处理过的受污水体继续使用固定化生物膜法降低水体中的COD、BOD、TN、TP;固定微生物采用包埋法:以质量浓度10%的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以质量浓度0.2%海藻酸钠为添加剂,包泥量为1∶1,调节pH至6.5,包埋28h,得固定微生物的小球,粒径为5mm;菌种为经过筛选驯化后的硝化菌和积磷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国录,未经杨国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217852.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预测试剂盒
- 下一篇:一种含酚废水的回收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