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动吸合脱离的直流电气对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2299.7 | 申请日: | 200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0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巍;于文鹏;李雄峰;李宗良;宗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R11/30 | 分类号: | H01R11/30;H01R13/22;H01R13/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长琪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动吸合脱离的直流电气对接装置,包括了浮动模块和固定模块。浮动模块由A接线柱、B接线柱、A塞堵、B塞堵、A牵引导线、B牵引导线、A复位弹簧、B复位弹簧、浮动对接头、A浮动触点、B浮动触点、A永磁铁和B永磁铁构成;固定模块由C永磁铁、D永磁铁、A固定触点、B固定触点和固定对接头构成。A复位弹簧和A牵引导线将A浮动触点与A接线柱联通;B复位弹簧和B牵引导线将B浮动触点与B接线柱联通。当浮动模块与固定模块接近时,A永磁铁与C永磁铁吸合导通,B浮动触点与D永磁铁吸合导通。当浮动模块与固定模块彼此分离时,两根牵引导线将两个浮动触点拉开,线路彼此断开。本装置能够在两插头体彼此游移错动时仍能够保持导通,尤其适用于远程电路导通、野外遥控作业等领域。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脱离 直流 电气 对接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可自动吸合脱离的直流电气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A接线柱(1)、B接线柱(2)、A塞堵(3)、B塞堵(4)、A牵引导线(5)、A复位弹簧(6)、B牵引导线(18)、B复位弹簧(17)、固定对接头(16)、浮动对接头(7)、A浮动触点(8)、B浮动触点(9)、A固定触点(14)、B固定触点(15)、A永磁铁(10)、B永磁铁(11)、C永磁铁(12)和D永磁铁(13);其中,由A接线柱(1)、B接线柱(2)、A塞堵(3)、B塞堵(4)、A牵引导线(5)、A复位弹簧(6)、B牵引导线(18)、B复位弹簧(17)、浮动对接头(7)、A浮动触点(8)、B浮动触点(9)、A永磁铁(10)和B永磁铁(11)构成浮动模块;其中,由C永磁铁(12)、D永磁铁(13)、A固定触点(14)、B固定触点(15)和固定对接头(16)构成固定模块;A接线柱(1)与B接线柱(2)的结构相同,A接线柱(1)上设有A出线端(1a)、塞杆(1b)、A连接孔(1c)和B连接孔(1d),A连接孔(1c)和B连接孔(1d)设置在塞杆(1b)上;塞杆(1b)穿过A塞堵(3)的塞堵中孔(3a)后,置于A弹簧导向孔(7b)内;A连接孔(1c)用于与A复位弹簧(6)的A悬挂端(6a)连接;B连接孔(1d)用于与A牵引导线(5)的A连接端(5a)连接;B接线柱(2)上的A连接孔用于与B复位弹簧(17)的A悬挂端(17a)连接;B接线柱(2)上的B连接孔用于与B牵引导线(18)的A连接端(18a)连接;A塞堵(3)与B塞堵(4)的结构相同,A塞堵(3)的中心设有塞堵中孔(3a),塞堵体上设有螺纹(3b),塞堵中孔(3a)用于塞杆(1b)穿过,螺纹(3b)用于与浮动对接头(7)的A塞堵螺纹(7a)连接,实现将A接线柱(1)与浮动对接头(7)的后端(7h)连接;B塞堵(4)上的塞堵中孔用于B接线柱(2)的塞杆穿过,B塞堵(4)上的螺纹与浮动对接头(7)的B塞堵螺纹连接,实现将B接线柱(2)与浮动对接头(7)的后端(7h)连接;A牵引导线(5)与B牵引导线(18)为结构相同的具有导电性能的导线;A牵引导线(5)的A连接端(5a)与A接线柱(1)上的B连接孔(1c)连接,A牵引导线(5)的B连接端(5b)与A浮动触点(8)的D连接孔(8b)连接,当A固定触点(14)与正极导线连接时,通过C永磁铁(12)与A永磁铁(10)的吸合,从而实现将正极电流经A浮动触点(8)、A牵引导线(5)传导至A接线柱(1)上;B牵引导线(18)的A连接端(18a)与B接线柱(2)上的B连接孔连接,B牵引导线(18)的B连接端(18b)与B浮动触点(9)的D连接孔连接,当B固定触点(15)与负极导线连接时,通过D永磁铁(13)与B永磁铁(11)的吸合,从而实现将负极电流经B浮动触点(9)、B牵引导线(18)传导至B接线柱(2)上;A复位弹簧(6)与B复位弹簧(17)的结构相同;A复位弹簧(6)的A悬挂端(6a)与A接线柱(1)上的A连接孔(1b)连接,A复位弹簧(6)的B悬挂端(6b)与A浮动触点(8)的C连接孔(8a)连接;B复位弹簧(17)的A悬挂端(17a)与B接线柱(2)上的A连接孔连接,B复位弹簧(17)的B悬挂端(17b)与B浮动触点(9)上的C连接孔连接;浮动对接头(7)的两侧对称设有A弹簧导向孔(7b)、B弹簧导向孔;A弹簧导向孔(7b)的一端为A定位锥面(7c),A弹簧导向孔(7b)的另一端上设有A塞堵螺纹(7a),该A定位锥面(7c)用于放置A浮动触点(8),该塞堵螺纹(7a)用于与A塞堵(3)的外螺纹(3b)配合,实现将A塞堵(3)安装在A弹簧导向孔(7b)内;B弹簧导向孔(7f)的一端为B定位锥面(7d),B弹簧导向孔(7f)的另一端上设有B塞堵螺纹,该B定位锥面(7d)用于放置B浮动触点(9),该B塞堵螺纹用于与B塞堵(4)的外螺纹配合,实现B塞堵(4)安装在B弹簧导向孔(7f)内;浮动对接头(7)的后端(7h)分别通过A塞堵螺纹(7a)、B塞堵螺纹与A塞堵(3)、B塞堵(4)的螺纹连接,进而实现A接线柱(1)、B接线柱(2)与浮动对接头(7)的连接;A浮动触点(8)与B浮动触点(9)的结构相同,A浮动触点(8)上设有C连接孔(8a)、B连接孔(8b)和A磁铁安装穴(8c),A磁铁安装穴(8c)用于放置A永磁铁(10),C连接孔(8a)用于与A复位弹簧(6)的B悬挂端(6b)连接,B连接孔(8b)用于与A牵引导线(5)的B连接端(5b)连接;B浮动触点(9)上的磁铁安装穴用于放置B永磁铁(11),B浮动触点(9)上的C连接孔上连接有B牵引导线的B连接端(18b),B浮动触点(9)上的B连接孔上连接有B复位弹簧的B悬挂端(17b);A永磁铁(10)、B永磁铁(11)、C永磁铁(12)和D永磁铁(13)的结构相同;A永磁铁(10)的一面为S极磁面(10a),A永磁铁(10)的另一面为N极磁面(10b);B永磁铁(11)的一面为S极磁面,B永磁铁(11)的另一面为N极磁面;C永磁铁(12)的一面为S极磁面,C永磁铁(12)的另一面为N极磁面;D永磁铁(13)的一面为S极磁面,D永磁铁(13)的另一面为N极磁面;A固定触点(14)与B固定触点(15)的结构相同;A固定触点(14)上设有C磁铁安装穴(14a)和C出线端(14b);C磁铁安装穴(14a)内安装有C永磁铁(12);C出线端(14b)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实现电流接通;B固定触点(15)上设有D磁铁安装穴(15a)和D出线端(15b);D磁铁安装穴(15a)内安装有D永磁铁(13);D出线端(15b)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实现电流接通;固定对接头(16)的后端(16e)上设有A接线柱安装座(16a)、B接线柱安装座(16b)、两个沉头螺纹孔(16c),A接线柱安装座(16a)内安装有A固定触点(14),B接线柱安装座(16b)内安装有B固定触点(1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910092299.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 基本电气元件
H01R 导电连接;一组相互绝缘的电连接元件的结构组合;连接装置;集电器
H01R11-00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开的连接位置用来或可能用来使导电部件互连的各连接元件,例如:由电线或电缆支承并具有便于与某些其他电线;接线柱或导电部件;接线盒进行电连接的装置的电线或电缆端部部件
H01R11-01 .以其连接位置之间导电互连的形式或安排为特点区分的
H01R11-03 .以各连接元件上连接位置的类型或以连接位置与导电部件之间的连接类型为特征的
H01R11-11 .由电线或电缆支承并具有便于与其他电线、端子或导电部件连接的装置的电线或电缆端部部件或抽头部件
H01R11-12 ..终接于环、钩或叉的端接片
H01R11-16 ..终接于焊头或插座的端接片
H01R 导电连接;一组相互绝缘的电连接元件的结构组合;连接装置;集电器
H01R11-00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开的连接位置用来或可能用来使导电部件互连的各连接元件,例如:由电线或电缆支承并具有便于与某些其他电线;接线柱或导电部件;接线盒进行电连接的装置的电线或电缆端部部件
H01R11-01 .以其连接位置之间导电互连的形式或安排为特点区分的
H01R11-03 .以各连接元件上连接位置的类型或以连接位置与导电部件之间的连接类型为特征的
H01R11-11 .由电线或电缆支承并具有便于与其他电线、端子或导电部件连接的装置的电线或电缆端部部件或抽头部件
H01R11-12 ..终接于环、钩或叉的端接片
H01R11-16 ..终接于焊头或插座的端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