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内表面放射性污染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8664.5 | 申请日: | 200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46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常瑞敏;蒋聪明;谭昭怡;张东;雷家荣;马俊格;陈志林;贺月红;穆龙;凃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1/185 | 分类号: | G01T1/185;G01T1/167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韩志英;翟长明 |
地址: | 6219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道内表面放射性污染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本发明的放射性污染测量装置包括电流收集极、高压电极、变径保护环、绝缘子和不锈钢外壳。不锈钢外壳与绝缘子固定连接,电流收集极设置于绝缘子的中心轴线上,变径保护环与绝缘子过盈配合。本发明的测量方法是,将被测管道的管壁作为电离室的室壁,对其施加饱和的工作电压,通过本发明的管道内表面放射性污染测量装置中的电流收集极收集放射性核素在管道内产生的电离电荷,将放射性活度的测量转换成管道饱和电流的测量,由测量得到的电流数据计算出管道内表面平均的污染水平。本发明具有测量速度快,准确度高的特点。可方便快速地测量出被污染管道内表面的平均污染水平。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表面 放射性 污染 测量 装置 测量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管道内表面放射性污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量装置包括电流收集极(3)、高压电极(1)、变径保护环(2)、绝缘子(4)和不锈钢外壳(11);其连接关系是,所述的不锈钢外壳(11)为一端开口的圆柱壳体,不锈钢外壳(11)的顶部设置有电流收集极插座(8)和高压电源插头(7),不锈钢外壳(11)通过固定螺钉与圆柱形绝缘子(4)固定连接;绝缘子(4)内端与不锈钢外壳(11)之间有一空间,绝缘子(4)外端径向固定设置有环形高压电极(1);电流收集极(3)设置于绝缘子(4)的中心轴线上,电流收集极(3)的一端通过螺帽(5)与绝缘子(4)固定连接,另一端露于绝缘子(4)之外;电流收集极(3)与不锈钢外壳(11)顶部中心点设置的电流收集极插头(8)通过电流信号线(9)连接;变径保护环(2)设置在不锈钢外壳(11)与电流收集极(3)之间,变径保护环(2)伸出绝缘子(4)通过地线(10)和不锈钢外壳(11)接地;高压电极(1)通过电流信号线(6)与高压插头(7)连接;在电流收集极插头(8)上还设有用于外接弱电流静电计(21)的电流信号线(18),在高压电源插头(7)上还设有用于外接高压电源(20)的高压电缆(19)。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10048664.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