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纤维包缠复合纱生产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510044026.7 | 申请日: | 2005-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718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6-01-11 |
发明(设计)人: | 赵焕臣;李广军;谢松才;于传文;刘涛;王思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38 | 分类号: | D02G3/38;D01H7/02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肖慧 |
地址: | 271000山东省泰安市东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短纤维包缠复合纱生产方法及其装置,本发明实现短纤维与短纤维的包缠复合纺纱,是通过细纱机和包缠装置生产完成,其生产步骤依次为:原料、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在细纱纺纱过程中每个牵伸区喂入不同原料纺成的两根粗纱,经过双孔喇叭口后,以固定的间距进入牵伸区,经原牵伸区牵伸后,从前钳口输出两根等长的须条,一根加捻成为芯纱,另一根在转移皮辊表面呈自由纤维状态,经气流附面层的作用,在包缠罗拉的沟槽处与芯纱产生包缠,形成包缠纱。采用本发明,用棉纤维包缠涤纶短纤维纺纱,其织物的表面将全部是棉纤维,同时具有涤纶纤维的内在特性,从而解决纯棉织物的抗皱性能差,涤棉织物不易染色等问题,两种纤维优势互补,织物的服用性能更加优良,并且生产成本低,有利于环保。 | ||
搜索关键词: | 短纤维 复合 生产 方法 及其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短纤维包缠复合纱生产方法,其生产工序依次为:原料、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其特征在于:细纱工序,在环锭细纱机每个牵伸区经双孔喇叭口(1)同时喂入两种粗纱a、b,经由三对罗拉、皮辊组成的牵伸区牵伸后,从前罗拉(7)与前皮辊(8)形成的前钳口输出两根须条a′、b′,由钢丝圈(12)、钢领(13)、锭子(15)组成的加捻机构对纱线进行加捻,所产生的纱线捻回经导纱钩(11)传递给从前钳口输出的须条a′,形成芯纱c′;须条b′从前罗拉(7)与前皮辊(8)形成的钳口输出后,由于转移皮辊(9)与前皮辊(8)表面气流附面层的作用,被转移皮辊(9)导出,须条b′在转移皮辊(9)表面呈自由纤维状态,在运动到转移皮辊(9)与包缠罗拉(10)形成的缝隙处时,因气流的推动,须条b′变向,在包缠罗拉(10)的沟槽处与芯纱c′汇合,芯纱c′因加捻作用在包缠罗拉(10)沟槽处旋转,须条b′随之旋转,在此点实现须条b′包缠芯纱c′,形成包缠纱c,卷绕在细纱管(14)上;形成包缠的条件:一是在包缠罗拉(10)的沟槽处,也就是包缠点处,同一时间内包缠纤维输出长度必须大于芯纱输出长度;二是在转移皮辊(9)与前皮辊(8)的摩擦点到包缠点之间的弧长必须大于包缠纤维的长度,转移皮辊(9)的直径为26~29mm,摩擦点到包缠点的弧长为45~60mm;三是包缠点沟槽宽度为1~2mm,与芯纱通道在一条直线上;四是包缠罗拉(10)与转移皮辊(9)之间靠摩擦传动,芯纱前进方向与包缠罗拉(10)表面转向相反,加捻机构形成的捻回,能顺利通过包缠点,传递到前钳口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510044026.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覆盖封盖、设有其的跨乘式车辆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易开封性包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