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收扩散式冷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25120.8 | 申请日: | 200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4856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0 |
发明(设计)人: | 白豪;詹儒和;郭晋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热能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5/04 | 分类号: | F25B15/0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陈红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吸收扩散式冷冻装置,由产生器、精馏器、冷凝器、蒸发器、浓溶液槽、吸收器组成,在浓溶液槽内置毛细组织,吸收器为直立式,且内置螺旋装置以加长稀溶液的流程,延长其在吸收器内的时间,扩展其在吸收器内的反应表面积,进而降低整体的重量,减少体积,同时增快冷冻速率,蒸发器内置氨液管与氢气管,此蒸发器外型简单,加工组装容易,节省空间,且由于氨液管与氢气管内置在蒸发器内,其热交换较佳,冷冻温度更低。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扩散 冷冻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吸收扩散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浓溶液槽,以容纳入浓氨水的浓溶液,其内设有一毛细组织,其中浓溶液槽毛细组织为部分在液面下,部分在液面上,以增加吸收反应的液面表面积;一浓溶液管,其由浓溶液槽接引出浓溶液,另一端为开口;一稀溶液管,其套于浓溶液管外方,并越过浓溶液管的另一端;一产生器,具有一加热器,加热器邻接于稀溶液管,使稀溶液管传热至浓溶液管,让浓溶液管产生气体;一气液分离装置,形成于浓熔液管的开口端与稀溶液管间;一精馏器,其具有一管路与稀溶液管相接连,使离开气液分离装置的气体中部分冷凝为液体回流;一冷凝器,其具有一管路与精馏器的管路相连接,且冷凝器管路形成向下倾斜之状,并于管路外设有一冷凝器的热交换器,使气体冷凝为液体;一氨液管,其一端接于冷凝器的管路末端,整体的形状如U状,以形成具液封的管路,其另一端为开口,且开口端形成呈朝下的弯弧状,又于开口端设有一氨液管毛细组织,以毛细组织导引氦液的扩展,并防止氨液只沿氨液管的外表流动;一稀溶液回流管,其由稀溶液管近浓溶液槽处接引出,形成如U状,其另一端低于气液分离装置内浓溶液管出口的高度;一吸收器,为直立式的直管状管路,管路其下端与浓溶液槽相接,管路其中段与稀溶液回流管相接,管路其外设有一吸收器热交换器,其内设有一螺旋装置以导引稀溶液流动;一导气管,其与吸收器上端相接,并朝下设置,让经过吸收器的氨气与氢气进入,能让末被吸收器所吸收的氨气冷凝为氨液;一平衡压力管,其接于冷凝器管路与导气管之间;一氨液引流管,其一端接于导气管末端,其另一端接于浓溶液槽的液面下区域,氨液引流管内与浓溶液槽间还设有一氨液引流管毛细组织,以导引冷凝的氨液回流至浓溶液槽;一氢气管,其一端与导气管末端相接,并朝上设置,另一端为开口,其内设置一氢气管毛细组织,以防止液封;及一蒸发器,其具有一管路,其管路上端封闭,其管路下端与浓溶液槽相接,让氢气管后段与氨液管由近下端导插入蒸发器管路内,并顺着管路内延伸至封闭端,其中使氨液管开口端的高度低于氨液管接于冷凝器末端的液位高度,在蒸发器的封闭端同时释出氨液与氢气,使氨液蒸发吸热而进行热交换反应,释放出冷度,并将产生的氨蒸气与氢气一起回流排入浓溶液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热能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热能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0122512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