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77681.2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8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从宏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从宏锦 |
主分类号: | F03B13/00 | 分类号: | F03B13/00;F03B11/00;F03B3/12;F03D9/25;F03D8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212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用流体做动能发动机器变桨齿牙叶入口颈出口处与后面尾部级骨架圈之间四周径向设多个异形聚流驱动叶组成叶轮,尾部级骨架圈与对应中心轴上轴套之间设尾部级变桨驱动叶组成驱动叶轮,具有一定流速流体一部分由颈口流入驱动叶轮空间与由流过驱动叶轮正时针方位叶间隙流入空间并融合增压膨胀的流体一部分由背部部位叶间隙流出、一部分流过尾部级变桨驱动叶间隙流出,一部分流体由驱动叶轮迎面部位与空间与侧面部位与背部部位递进压力差作用下流过驱动叶轮叶面流出,流动中对驱动叶轮产生效应力,推动驱动叶轮做圆周运动,带动尾部级轴套和装在尾部级轴套内的轴在装在法栏架轴承中旋转,本设计方案提高流体利用率与效应率,节约水能和气流资源。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多向 流体 发动机 | ||
【主权项】:
一种用流体做动能的发动机器,适用于水能和气流做动能的发动机器,它包括:尾部级轴套(1),尾部级变桨驱动叶(2),尾部级骨架圈(3),异形聚流驱动叶(4),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轴(6),法栏架(7),尾部级螺母(10),轴承(11),尾部级支撑(15),颈部级骨架圈;在由口部级骨架圈与颈部级骨架圈之间四周径向设有的多个变桨齿牙叶组成的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出口处与后面尾部设有的尾部级骨架圈(3)之间四周径向设有多个异形聚流驱动叶(4)组成的叶轮上,变桨齿牙叶之间有间隙,异形聚流驱动叶(4)之间有间隙,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内部有空间,叶轮内部有空间,构成有入口流道的、有流出流道的流体密度稀薄与增压室,并且,叶轮的异形聚流驱动叶(4)尾部设有的尾部级骨架圈(3)与对应中心轴上设有的尾部级轴套(1)之间设有尾部级支撑(15),尾部级支撑(15)上设有尾部级变桨驱动叶(2),尾部级变桨驱动叶(2)之间有间隙,尾部级轴套(1)与轴(6)由尾部级螺母(10)固定,构成尾部级变桨驱动盘,同时构成尾部级变桨驱动式的驱动叶轮,轴(6)两头分别装在法栏架(7)两头中间设有的轴承(11)内,其中,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设计方式有四种:<一>、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的叶设计为径向变桨叶,<二>、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的叶设计为斜向变桨叶,<三>、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的叶设计为异形叶变桨叶,<四>、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的叶设计为螺纹叶变桨叶,构成尾部级变桨驱动式的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并且,在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外围并列套设多个这样的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此设计方式构成并列多套室驱动式的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器是,在由口部级骨架圈与颈部级骨架圈之间四周径向设有的多个变桨齿牙叶组成的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出口处与后面尾部设有的尾部级骨架圈(3)之间四周径向设有多个异形聚流驱动叶(4)组成的叶轮上,变桨齿牙叶之间有间隙,异形聚流驱动叶(4)之间有间隙,变桨齿牙叶入口颈(5内部有空间,叶轮内部有空间,构成有入口流道的、有流出流道的流体密度稀薄与增压室,并且,叶轮的异形聚流驱动叶(4)尾部设有的尾部级骨架圈(3)与对应中心轴上设有的尾部级轴套(1)之间设有尾部级支撑(15),尾部级支撑(15)上设有尾部级变桨驱动叶(2),尾部级变桨驱动叶(2)之间有间隙,尾部级轴套(1)与轴(6)由尾部级螺母(10)固定,构成尾部级变桨驱动盘,同时构成尾部级变桨驱动式的驱动叶轮,轴(6)两头分别装在法栏架(7)两头中间设有的轴承(11)内,构成尾部级变桨驱动式的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并且,在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外围并列套设多个这样的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此设计方式构成并列多套室驱动式的多功能多向流体发动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从宏锦,未经从宏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177681.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率水轮机
- 下一篇:低流速动能收集与运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