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区公路连续急弯路段交通标志的综合设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63552.2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8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徐铖铖;包杰;刘攀;杨梦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9/00 | 分类号: | E01F9/00;G06Q10/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区公路连续急弯路段交通标志的综合设置方法,该方法基于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效学原理,确定在这些重特大交通事故易发路段警示标志、限速标志以及线形诱导标志的综合设置方法,进而科学合理地对驾驶者在进入山区连续急弯路段之前进行减速提示和诱导指示。本发明为山区公路连续急弯路段交通标志的综合设置提供了一套细致有效的设置方法。 | ||
搜索关键词: | 急弯路段 交通标志 山区公路 诱导 人机工效学 警示标志 限速标志 心理学 交通事故 减速 认知 提示 驾驶 路段 山区 | ||
【主权项】:
1.一种山区公路连续急弯路段交通标志的综合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识别山区公路事故常发点,具体方法为:对近三年山区公路在连续急弯路段的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对山区公路各连续急弯路段的事故频率进行计算,分别记作f1、f2、f3...fn,并进行降序排列,选取前10%~15%的高频路段为事故常发点,其中n为路段数;步骤2:收集山区公路连续急弯路段的基础资料,包括进入连续急弯路段的起点位置、连续急弯路段的弯道半径和路面横向坡度,以及进入连续急弯路段前,上游路段的限制车速;步骤3:根据下式确定进入山区公路连续急弯路段的安全行车速度:
其中:R为平曲线半径,单位m;f为横向力系数,i为路面的横向坡度,单位°;步骤4:根据下式确定限速标志牌与连续急弯路段起点处的距离:
其中:D1为限速标志牌与连续急弯路段起点处的距离,单位m,S1为限速标志的认读距离,单位m;V1为进入事故易发路段前,上游路段的85%位车速;t1为限速标志认读时间,单位s;S2为限速标志的反应距离,单位m;t2为驾驶员反应时间,单位s;L1为减速后的行动距离,单位m;S3为限速标志的视认距离,单位m;t3为标志的视认时间,单位s;H为标志距驾驶员视线平面的高差,单位m;B为道路宽度,单位m;
为滚动阻力系数;θ为驾驶人的视野界限;步骤5:在距离连续急弯路段起点上游D1位置处设置限速标志牌;步骤6:根据下式确定警示标志与限速标志牌的间距:D2=S3+L2‑m其中:L2为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单位m,L2=V1t4/3.6,t4为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单位s;m为限速标志的消失距离,m=d/tanα;其中:α为标志消失点与路测标志的水平夹角;d为驾驶员的视高,单位为m;步骤7:在限速标志牌位置上游D2位置处设置连续急弯警告标志牌;步骤8:按照以下方式确定连续急弯路段中线形诱导标志的设置位置:(1)根据下式确定从连续急弯路段曲线起点沿路外边缘至路中央线形诱导标的曲线距离L3:L3=φReL其中:φ为中央线形诱导标志所在曲线角,单位为度,根据下式确定:左转曲线:
右转曲线:
其中,ROL为至外侧车道中心线半径,单位为m;RiL为至内侧车道中心线半径,单位为m;ReL为至外边缘线半径,单位为m;OL为线形诱导标的横向偏位,单位为m;(2)根据下式确定从连续急弯路段曲线起点沿路外边缘至驾驶人视线范围最远处的曲线距离L4:L4=φ2ReL其中:![]()
![]()
其中a为连续急弯路段曲线起点到曲线中心的距离;b为连续急弯曲线终点到曲线中心的距离;c为连续急弯路段曲线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γ为驾驶人进入连续急弯路段时视线范围的角度;(3)根据下式确定线形诱导标志的平均距离ΔD:
步骤9:从路中央线形诱导标志开始,逆行车方向2ΔD处,设置第一个线形诱导标志;从路中央线形诱导标志开始,沿行车方向,每隔ΔD处,设置另外两个线形诱导标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063552.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