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神经网络和多参数信息融合的地质灾害预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04858.0 | 申请日: | 201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80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丽敏;温宗周;魏小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谈耀文 |
地址: | 71004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神经网络和多参数信息融合的地质灾害预报方法,首先建立基于神经网络和多参数信息融合的地质灾害预报模型;随后建立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与地质灾害等级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多参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地质灾害的预报。本发明采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预报模型的建立,能够计算出当前条件下对应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并能够根据发生概率,推算出地质灾害等级,从而可以采取对应等级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充分考虑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多个因素,对做出预报决策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改善了传统地质监测系统只能采集数据而不能进行分析的缺陷。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神经网络 参数 信息 融合 地质灾害 预报 方法 | ||
【主权项】:
1.基于神经网络和多参数信息融合的地质灾害预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建立基于神经网络和多参数信息融合的地质灾害预报模型;地质灾害预报模型建立过程为:步骤1.1:训练数据整理及阈值的设置;具体过程为:分别统计发生过地质灾害地区的泥石流因子、滑坡因子与危害程度的关系,并将各参数因子作为训练数据,随后选择相应参数测量传感器的最大量程,并将0‑最大量程之间安装训练数据的点数划分等级,确定各参数与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初始关系分布,将成灾机率分为0‑5%、5‑2‑%、20‑40%和40‑90%四个范围,从而确定各参数的阈值;步骤1.2: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预报模型的建立;具体过程为:预报模型分为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其输入为多参数和对应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通过给定的输入层、输出层数据计算出隐含层中的权值参数,从而得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式,具体公式如下:a{1}=radbas(netprod(dist(net,IW{1,1},p),net,b{1})) (1)其中a为输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p为输入‑‑训练数据,求得net;随后将其带入调用MATLAB函数库中的训练模型公式:net=newrb(p1,a1) (2)其中,net为得到的地质灾害预报模型,a1为输出—当前地质灾害发生概率,p1为输入‑‑实时采集数据;步骤2,建立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与地质灾害等级之间的关系;具体过程为:依据地质灾害突然发生灾情造成的损失状况、成灾机率和极易产生的危害程度,将地质灾害等级分为四级:特别严重突发灾情为四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为40‑90%,为红色预警,严重性突发灾情为三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为20‑40%,为橙色预警,大型突发灾情为二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为5‑20%,为黄色预警,通常性突发灾情为一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为0‑5%,为蓝色预警;步骤3,利用多参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步骤1和步骤2中,实现地质灾害的预报;多参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监测终端(1),监测终端(1)分别与传感器、电源模块(2)、存储模块(3)连接,监测终端(1)与监控中心(4)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监控中心(4)与现场报警器(5)连接,其中,监测终端(1)为以STM32F103为核心器件的最小系统,内部包含16路A/D转换器;传感器包括土壤含水率传感器(6)、降雨量传感器(7)、泥速传感器(8)、泥位传感器(9)和地声传感器(10)、次声传感器(11)、裂缝传感器(12)、渗透压传感器(13)和沉降位移传感器(1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程大学,未经西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50485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脐橙果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温敏性纳米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