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极化MIMO的无线信道测量数据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0075.4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13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艺伟;汤璇;林邦姜;张士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H04B17/309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卢清华 |
地址: | 362100 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一种双极化MIMO的无线信道测量数据分析方法,使用无线信道探测器对特定场景中无线信道进行测量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动态门限值截取,获取有效动态区间,去除交叉极化的影响,在获取测量数据有效动态区间之后,对有效动态区间数据进行极化分离,获取水平极化、垂直极化和双极化的MIMO信道矩阵,通过预置算法分别计算各自的信道参数,实现对特定场景的双极化MIMO信道特性的分析,从而实现快速对不同场景下双极化MIMO信道特性的研究,对于双极化MIMO信道建模有重要意义。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极化 mimo 无线 信道 测量 数据 分析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双极化MIMO的无线信道测量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无线信道探测器对特定场景中无线信道进行测量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动态门限值截取,获取有效动态区间,去除交叉极化的影响,在获取测量数据有效动态区间之后,对有效动态区间数据进行极化分离,获取水平极化、垂直极化和双极化的MIMO信道矩阵,通过预置算法分别计算各自的信道参数,实现对特定场景的双极化MIMO信道特性的分析;所述的一种双极化MIMO的无线信道测量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利用无线信道探测器PropSound和通过双极化天线构成的MIMO系统对特定场景的无线信道进行测量数据,获取MIMO三维信道矩阵H(t,mT×mR,τ),其中t是时域上复信道冲激响应采样数目,mT为发射天线数目,mR为接收天线采样数目,τ为时延域上复信道冲激响应数目,信道测量过程中,水平极化与垂直极化天线按照奇偶编号进行区分,则将双极化天线按照奇偶排列分别连接到无线信道探测器终端;步骤2、通过MATLAB软件获取动态门限值DP(τ),通过动态门限值DP(τ)对时延域每个测量采样点单独操作,在遍历所有测量数据时延域进行动态去极化之后,得到每个测量数据的动态有效值,得到所有测量数据的动态有效值后,形成测量数据动态有效区间;所述的动态门限值DP(τ)由系统码元长度的固定门限值、动态阈值和补偿值三个部分组成:DP(τ)=Ppeak‑GL‑δSTD[H(t,mT×mR,τ:τ+T)]‑Ee其中,Ppeak为MIMIO信道冲激响应峰值功率,系统测量用码元序列长度L,其固定处理增益GL=10·log(L),δSTD为时延域T个采样值的标准差,其值随着时延域采样动态变化,当(τ+T)超过时延域总采样数目时,则取最后一个(τ+T)及随后数值为时延域最后一个采样值τend,Ee为补偿值;步骤3、通过得到动态门限值DP(τ)对三维MIMO信道矩阵H进行极化分离,三维信道矩阵H的第二维H(:,mT×mR,:)为MIMO系统所有子信道的采样数据,包括了水平极化天线接收与垂直极化天线接收的信道冲激响应,根据双极化天线阵列的排列不同,对步骤2得到的动态有效值进行极化分离,分别获取水平极化、垂直极化和双极化信道矩阵H_H、H_V和HH;若将水平极化天线按照奇数排列,则水平极化信道冲激响应矩阵H_H是将MIMO三维信道矩阵H中所有奇数子信道数据分离得到,与之对应垂直极化天线按照偶数排列,则垂直极化信道冲激响应矩阵H_V是将MIMO三维信道矩阵H中所有偶数子信道数据分离得到,反之亦然;步骤4、将极化分离得到水平极化、垂直极化和双极化信道矩阵H_H、H_V和HH,通过预置算法分别模拟仿真水平极化、垂直极化和双极化下的各MIMO系统特性信道参数分布的差异,包括功率时延谱、信道容量的特性信道参数,从而分析得出双极化MIMO的信道特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未经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080075.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