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洞式仿自然鱼道结合鱼闸的布置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02743.3 | 申请日: | 2015-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52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钮新强;宋志忠;朱世洪;廖仁强;周述达;郭红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E02B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洞式仿自然鱼道结合鱼闸的布置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在鱼道主体及鱼闸连接下游河床和上游水库水域,鱼道主体设置在电站厂房旁边的山体内部,鱼道主体由侧壁、底板和顶拱组成;鱼道主体内设置有多个收缩段将所述鱼道主体间隔为多个鱼道池室。鱼闸自下游侧依次设置有鱼闸下游工作门、移动赶鱼装置、消力池、鱼闸上游工作门和叠梁门。本发明能适应库上游水位的大幅、迅速变化以及河床狭窄的地形,根据上游水位的不同过鱼,提供适宜鱼类洄游的水温、流量及流速,能模拟河流的天然水生环境,减少开挖量及工程设计、施工难度,保证过鱼效果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 ||
搜索关键词: | 隧洞 自然 鱼道 结合 综合 布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隧洞式仿自然鱼道结合鱼闸的布置结构,通过鱼道主体(4)连接下游河床(14)和上游水库(15)水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体(4)设置在电站厂房(8)旁边的山体内部;鱼道进口(1)设置在电站厂房(8)的下游河床(14)内;鱼道出口(7)设置在电站厂房(8)的上游水库(15)内;所述鱼道主体(4)的上游侧连接有鱼闸(5),在所述鱼闸(5)自下向上游依次设置有:鱼闸下游工作门(21)、鱼闸上游工作门(18)和叠梁门(19);鱼闸下游工作门(21)和鱼闸上游工作门(18)之间的底板上还设置有消力池(17);在鱼闸下游工作门(21)和叠梁门(19)之间的两个鱼闸侧墙(20)上设置移动赶鱼装置(16);所述的消力池(17)为下沉式结构,两侧为鱼闸侧墙(20),上游侧为斜坡面,下游侧为竖直面,底面水平;消力池(17)的上游侧距离鱼闸上游工作门(18)不少于0.5米;鱼道主体(4)的隧洞中设置收缩段(9),所述收缩段(9)将鱼道主体(4)内间隔成多个鱼道池室(12);每一个收缩段(9)由一个长收缩板(9.1)和一个短收缩板(9.2)组成,所述的长收缩板(9.1)为长方形板块结构,所述的短收缩板(9.2)为在横水流方向上窄下宽的直角梯形板块结构;在同属一个收缩段(9)内的长收缩板(9.1)和短收缩板(9.2)竖直的,相对的固定在鱼道主体(4)的横截面上;所述长收缩板(9.1)的一侧面与鱼道主体(4)的一侧壁(4.2)相连,所述长收缩板(9.1)的底面与鱼道主体(4)的底板(4.3)相连;所述短收缩板(9.2)的一侧面与另一侧壁(4.2)相连,所述短收缩板(9.2)的底面与底板(4.3)相连;所述长收缩板(9.1)与所述短收缩板(9.2)在顺水流方向上的厚度、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均相同;所述长收缩板(9.1)的底面与所述短收缩板(9.2)的底面不接触;在同属一个收缩段(9)内的长收缩板(9.1)和短收缩板(9.2)之间的空隙形成了过鱼竖缝(11);所述长收缩板(9.1)与所述短收缩板(9.2)的厚度为0.1米~0.3米,高度与隧洞式仿自然鱼道中的水深一致。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1002743.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催化变性过滤反应罐
- 下一篇:一种治疗阑尾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