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跨度索桥结构非线性系统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151618.8 申请日: 2014-04-16
公开(公告)号: CN103926947B 公开(公告)日: 2017-03-22
发明(设计)人: 梁燕军;吴世良;李翠霞;王爱民;王姝 申请(专利权)人: 安阳师范学院
主分类号: G05D19/02 分类号: G05D19/02;G05B13/04
代理公司: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7 代理人: 赵慧
地址: 455000 *** 国省代码: 河南;4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是一种大跨度索桥结构非线性系统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作用在大跨度索桥结构上的抖振力荷载模型(2)建立大跨度索桥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模型(3)选取如式3所描述的复合型性能指标;J=limT→∞1T∫0T[xT(t)Qx(t)+Ru2(t)]dt,]]>   式3;(4)对式2和式3实施极大值原理x·(t)=Ax(t)+Bu(t)+f(x)+Dp(t),x(0)=x0,]]>   式2(5)求最优振动控制律。本发明考虑了大跨度索桥结构中的非线性动力特征,建立了更加接近现实的控制系统;使用了较为合理的控制器的求解方案,最优振动控制律对于大跨度索桥结构非线性系统具有较好的减振作用,更加适应于大幅值振动的大跨度索桥的控制。
搜索关键词: 跨度 索桥 结构 非线性 系统 主动 振动 控制 方法
【主权项】:
一种大跨度索桥结构非线性系统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作用在大跨度索桥结构上的抖振力荷载模型:由多个三角函数组成的谐波相互叠加模拟作用在大跨度索桥结构上的抖振力荷载,第j个组成波的作用在大跨度索桥结构上的抖振力可由下列式子给出:j=1,2,…,r其中,Aj,ωj分别表示第j个组成波的振幅、频率和初相角,令p‾(t)=[p1‾,p2‾,···,pr‾]T,]]>得pj··=-ω2pj‾,j=1,2,···,r,]]>p~··(t)=-diag{ω12,ω22,···,ωr2}p~(t)=-Ω‾2p~(t)]]>其中,Ω‾=diag{ω1,ω2,···,ωr}.]]>令w(t)=p‾(t)p‾·(t)T]]>可得w·(t)=0Ir-Ω‾20w(t)=G‾w(t),]]>p~(t)=Ir0w(t),]]>其中,Ir是单位矩阵,0∈Rr×r是零矩阵;作用在大跨度索桥结构上的抖振力荷载模型为式1所描述的外系统:w·(t)=G‾w(t),p(t)=F‾w(t)]]>   式1,其中:p(t)为作用在大跨度索桥结构上的抖振力;(2)建立大跨度索桥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模型:抖振力荷载作用下索‑桥耦合振动动力系统为:W··(t)+(ω12+a3Y(t))W+a1W3(t)+a2W2(t)+a4Y(t)=0,]]>Y··(t)+2ω2ξY·(t)+ω22Y(t)+a5W(t)+a6W2(t)=u(t)+p(t)]]>其中,W(t)为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t)为索端的位移,即桥面沿索方向的位移;ω1和ω2为索和桥面的固有频率;ξ为为桥面的阻尼比;ai(i=1,2,…,6)为系统参数,u(t)是半主动控制力,p(t)是抖振力荷载,由式1产生;选取状态变量:x1(t)=W(t),x2(t)=W·(t),x3(t)=Y(t),x4(t)=Y·(t),]]>则大跨度索桥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模型为:x·(t)=Ax(t)+Bu(t)+f(x)+Dp(t),x(0)=x0,]]>   式2;其中,A=0100-ω120-a400001-a50-ω22-2ω2ξ,B=0001,D=0001,]]>f(x)=[0-a1x12(t)-a3x3(t)x1(t)0-a6x12(t).]T]]>(3)选取如式3所描述的复合型性能指标;J=limT→∞1T∫0T[xT(t)Qx(t)+Ru2(t)]dt,]]>   式3;(4)对式2和式3实施极大值原理:首先构造哈密顿函数如式4:H(·)=xTQx1+Ru2+λT(Ax+Bu+f(x)+Dpω)   式4;进而根据极值条件,把式1在性能指标式3的约束下求控制器u(t)的问题转化为求解下述非线性两点边值的问题,如式5:-λ·(t)=Qx(t)+ATλ(t)+fxT(x)λ(t),x·(t)=Ax(t)-Sλ(t)+f(x)+Dp(t),x(0)=x0,λ(∞)=0]]>   式5;(5)求最优振动控制律:使用逐次逼近方法求解式5描述的非线性两点边值问题的迭代解,令λ(t)=P1x(t)+P2p(t)+P3pω(t)+g(t)其中,g(t)是一个共态向量,对λ(t)=P1x(t)+P2p(t)+P3pω(t)+g(t)求导,然后把式2的第一式x·(t)=Ax(t)+Bu(t)+f(x)+Dp(t):]]>代入其中,得λ·(t)=P1x·(t)+P2p·(t)+P3p··(t)+g·(t)=(P1A-P1SP1)x(t)+(P1D-P1SP2)p(t)+(P2-P1SP3)p·(t)+P3p··(t)-P1Sg(t)+P1f(x)+g·(t).]]>由式2和式5,得λ·(t)=-(Q+ATP1)x(t)-ATP2p(t)-ATP3pω(t)-ATg(t)-fxT(x)λ(t)]]>考虑到p·(t)=F‾w·(t)=F‾G‾w(t)=Apω(t)]]>通过比较的系数,得到矩阵方程组式7以及序列式8和式9,从而可求得式6所描述的最优振动控制律ATP1+P1A-P1SP1+Q=0,(AT-P1S)2P2F‾+P2F‾Ω2=-(AT-P1S)P1DF‾(AT-P1S)2P3F‾+P3F‾Ω2=P1DF‾,]]>   式7;x(0)(t)=Φ(t)x0+∫0tΦ(r-t)[(D-SP2)p(r)-SP3pω(r)-Sg(0)(r)]dr,x(k)(t)=Φ(t)x0+∫0tΦ(r-t)[(D-SP2)p(r)-SP3pω(r)-Sg(k)(r)+f(x(k-1)(r))]dr,k=1,2,···,]]>   式8;g(0)(t)=∫t∞ΦT(r-t)fxT(0)[P2p(r)+P3pω(r)]dr,g(k)(t)=∫t∞ΦT(r-t){P1f(x(k-1)(r))+fxT(xk-1)(r))[P1x(k-1)(r)+P2p(r)+P3pω(r)+g(k-1)(r)]}dr,k=1,2···,]]>   式9;由上式7、8、9得出近似最优振动控制律为:u(k)(t)=‑R‑1BTλ(k)(t)=‑R‑1BT[P1x(k)(t)+P2p(t)+P3pω(t)+g(k)(t)]   式6;其中,而P1,P2和P3由式7求得:x(k)及g(k)(t)由式8和式9求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阳师范学院,未经安阳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151618.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