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合物理层无速率编码传输的停等式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5143.3 | 申请日: | 2014-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6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朝阳;屠坤;姚创沐;付攀玉;张婧;余启联;杨潇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1/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物理层无速率编码传输的停等式传输方法。发送端先将数据包经过无速率编码产生足够多的编码包,然后将编码包拆分成多个编码包块并封装成一个个子帧。发送端每发送一个子帧,则检测信道接收ACK。在译码的过程中若收到新的子帧,则将其加入译码器联合译码。若译码成功,则检测到信道空闲时反馈ACK;否则,等待新的子帧加入译码。该传输方法可以很好的发挥无速率码的信道自适应性,传输码率随着信道环境的变化而自适应变化,而且易于实现,适用于半双工或全双工模式下的无速率编码传输。 | ||
搜索关键词: | 适合 物理层 速率 编码 传输 等式 方法 | ||
【主权项】:
适合物理层无速率编码传输的停等式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端先将数据包经过无速率编码产生编码包,然后将编码包拆分成多个编码包块并封装成一个个子帧,发送端每发送一个子帧,则检测信道接收ACK,若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ACK,则发送下一个子帧,再次检测信道;若收到ACK,则对下一个数据包进行无速率编码和子帧封装,发送下一个数据包的子帧,接收端收到一个子帧后便启动无速率译码,在译码的过程中若收到新的子帧,则将其加入译码器联合译码,若译码成功,则检测到信道空闲时反馈ACK;否则,等待新的子帧加入译码,本发明方法包括发送端的处理方法和接收端的处理方法;设当发送端有子帧需要发送时,SendFlag为1,发送端先进入CS状态检测信道,如果检测到信道空闲且SendFlag为1,则进入TX状态,发送子帧,如果在CS的过程中检测到信号,则进入RX状态接收信号,如果是接收端反馈的ACK帧,则处理完ACK后返回到CS状态准备发送新的数据包的子帧;否则,直接回到CS状态继续等待ACK或者继续发送当前的消息包的子帧,设发送端将一个数据包的编码包拆分为N个子帧,则发送端具体的处理步骤如下:(a1)发送端读取一定大小的数据包,将数据包进行无速率编码;(b1)将编码包拆分成N段并封装成N个子帧;(c1)进入信道检测,如果信道空闲,则进入步骤(d1);如果检测到信号,则进入步骤(e1);(d1)发送第j号子帧,并将子帧计数器j加1,若j等于N‑1,则将j置零,下一次再重新发送0号子帧;否则下次发送新的子帧;(e1) 接收信号并解调,判断是否为当前数据包的ACK,如果是,则释放当前数据包的子帧数据,返回步骤(a1);如果不是,返回步骤(c1);设当接收端有ACK需要发送时,AckFlag不为0,接收端先进入CS状态检测信道,若检测到信道空闲且AckFlag不为0,则进入TX状态发送ACK帧;若检测到信号,则进入RX状态接收信号,若信号是当前正在译码的消息包的子帧,则将子帧解调加入译码;否则返回CS状态继续检测信号,接收端具体的处理步骤如下:(a2)接收端检测信道,若检测到信号,进入步骤(b2);若检测到信道空闲,进入步骤(c2);(b2)先将子帧的帧头解调译出,并判断该子帧的消息包标识,如果是当前的消息包子帧,则将该子帧的数据部分解调,并把解调后的数据加入译码器进行译码;如果该子帧是上一个消息包的子帧,则认为上一次ACK发送失败,再重新发送上一个消息包的ACK,将AckFlag置成2,返回步骤(a2);(c2)判断是否有ACK需要发送,若AckFlag为1,则发送当前消息包的ACK;若AckFlag为2,则发送上一个消息包的ACK;否则,返回(a2);(d2)接收端在检测信号的同时,译码也在进行,若译码结束,则进行CRC校验,若CRC校验正确,则将AckFlag置1;否则清空译码数据,等待新的子帧继续译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135143.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塔式聚光热电联供装置
- 下一篇:应急广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