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拟人足球运动员训练球场阵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1508.8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4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郭俊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俊和 |
主分类号: | A63B69/00 | 分类号: | A63B69/00;A63B6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74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机动拟人足球运动员训练球场阵、简称球场阵,它属体育界大型足球运动员训练设备。它训练原理的实现是:启动设在支撑架总承和大转盘上的各动力系统后,行走动力系统驱动各系统整体在地面或轨道上运行、主动力系统驱动大转盘公转、支动力系统与转杆动力系统分别驱动各小转盘和用杆与轴活体连接的可做变形运动的框架体进行自转与变形运动。而小转盘与框架体各自驱动它们下部所设的众多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在球场阵以不同方向展示多种竞技势态。众多真实球员戴球入阵立刻受到众多拟人球员以不同方位的轮番追袭,真实球员必须立刻投入激烈的人机竞技之中,才能与拟人球员展开平衡对置,球员经此多次强化训练可进快提高踢球能力。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拟人 足球运动员 训练 球场 | ||
【主权项】:
机动拟人足球运动员训练球场阵、简称球场阵,其特证是:支撑架总承(1)的组成结构分别是由数只支撑杆、拉杆进行多方位及人字形连接后组成上架梁(2)与下架梁(3)、上架梁(2)和下架粱(3)共同组合而成悬空架体(4);在悬空架体(4)的周边向下布设的数个延升件为支撑腿(5),支撑腿(5)把悬空架体(4)托举悬空,以上各部件共同组成悬空支撑架总承(1);在支撑架总承(1)的侧部设有球门(49);显然根据以上各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组成的结构特征可知:支撑架总承(1)是一个以数个支撑腿(5)、支撑起的一个硕大的悬空架体(4),它的形体没有受到限制,球场阵的很多相应部件将装设在支撑架总承(1)的相应部位上;配电箱(42)装设在某一个支撑腿(5)的中下部,输入电源线(43)的一端连接在配电箱(42)内的相应电器上;多芯总输出电缆线(44)的线体附着在支撑架总承(1)的相应部位上、总输出电缆线(44)下端的各相电路连接在配电箱(42)内的相应电器上;显然根据以上各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组成的结构可知:输入电源线(43)把各路电流导入配电箱(42)内的相应电器上、各相应电器把通过它处理的各相电流又导入与它连接的附着在支撑架总承(1)上的总输出电缆线(44)的相应电路中;在总输出电缆线(44)的中段与下段的部位上分别支出多路电缆线(45)、各多路电缆线(45)的线体分别附着在支撑架总承(1)的相应部位上,多路电缆线(45)的每一组电缆线的另一端的各相电路分另连接在各相应轮承(6)侧部壁体上所设的行走动力系统(8)上所设的电机上;显然根据以上各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组成的结构可知:总输出电缆线(44)中的各相电流同时导入了与它连接的多路电缆线(45)中,进入多路电缆线(45)中的各相电流最终被它的各组分支电缆线导入各轮承(6)侧部壁体上所设的行走动力系统(8)上所设的电机内使行走动力系统(8)的以运转;支撑架总承(1)上所设的数个支撑腿(5)的下端各安装一可以万向旋转的轮承(6)、在各轮承(6)侧壁的中部各设一行走动力系统(8);各轮承(6)两侧壁的中部所设的轴孔内串装一轴具、轴具的一端与行走动力系统(8)的动力输出轴连接;在轴具上可以切换安装多种轮子(7)、可安装在地面(50)上行走的轮子、也可以安装在轨道(51)上行走的轨道轮;在支撑架总承(1)下部两侧的地面上设有轨道(51)、以供轨道轮在此上行走;显然根据以上各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组成的结构可知:设在轮承侧壁上的行走动力系统(8)受电后、它的动力输出轴驱动轴具进行旋转、而轴具以它两端的轴孔为旋转支承点驱动与它串连在一起的轮子(7)在地面(50)或轨道(51)上进行旋转行走;在支撑腿(5)下端与轮承(6)上端的轴式连接部位的上、下结合部位处各设一扁平式盘体,各盘体的边沿体上各开有数个上下垂直的定向孔(9);另外在支撑腿(5)下部附设一穿销(10);显然根据以上各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组成的结构可知:支撑腿(5)下端所设的各轮承(6)是可以进行360度旋转的、如把各轮承(6)旋转到预设的同一个运行方向、这时在支撑腿(5)与轮承(6)的上、下结合部的各盘体上都会出现一对定位孔(9)上下垂直对应的现象,在每组上下对应的定位孔(9)内各串连一穿销(10),这就实现了各轮子(7)向预设方向统一定位行走的的目得、从而为求场阵的各种行走轨迹创造了前提条件;总输出电缆线(44)最上端的各路导线与主动力系统(11)中的电机连接;显然总输出电缆线(44)中的各相电流通过它的各路导线把各相电流导入了它终端所连接的主动力系统(11)中的电机上,使主动力系统(11)进行运转;在组成悬空架体(4)的上架梁(2)谋部设有主动力系统(11)、主动力系统(11)上设有动力输出轴(12),在上架梁(2)上设有主动力系统(11)的部位处、即:上架梁(2)和下架梁(3)的各梁体谋部的上下对应部位各设一穿透各梁体的上下垂直的轴孔;穿透上架梁(2)上所设的轴孔为上轴孔(13),穿透下架梁(3)上所设的轴孔为下轴孔(14);中轴(15)的上部串装在上轴孔(13)内、中轴(15)的下中部串装在下轴孔(14)内、中轴(15)上端与主动力系统(11)的动力输出轴(12)连接;公转式大转盘(16)侧看似一个硕大的扁形体、它俯视形体不受限制、在它上部的中心处与中轴(15)的下端垂直连接;中轴(15)与大转盘(16)连接后大转盘(16)处与悬空架体(4)的下部并与悬空架体(4)保持上下间隔式对应平行;显然根据以上各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组成的结构可知:主动力系统(11)上所设的动力输出轴(12)驱动它下端连接的中轴(15)进行旋,而中轴(15)稳定的旋转是靠串装在它上部外和下中部外的上轴孔(13)和下轴孔(14)为旋转支承点进行旋转,中轴(15)驱动它下端垂直连接的大转盘(16)进行悬空公转;公转中的大转盘(16)的上部与悬空架体(4)的下部处与间隔式平行状态;在总输出电缆线(44)的上中段部位支出电缆线(46)、电缆线(46)的线体附着在支撑架总承(1)的相应部位上、电缆线(46)未端的各路导线分别连接设在桶形防水绝缘套(36)上所设的各相应接线柱(37)上;若干只接线柱(37)以上下排例的行式穿透并设置在绝缘套(36)的内外壁之间,接线柱护壳(38)罩在接线柱(37)外部;绝缘套(36)套装在中轴(15)的下中部外、绝缘套(36)与中轴(15)相互套装后它们之间有较大的环形空间,绝缘套(36)的上口与下架梁(3)上所设的下轴孔(14)的下口处的外边沿体连接;在绝缘套(36)的内壁上从上到下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导电环(39),每个导电环(39)的某一点连接一只与它同一高度上的接线柱(37);在大转盘(16)上部与中轴(15)所连接的边沿处的盘体上设有向上延升的绝缘接线件(40),接线件(40)的下中部以上的部分全部进入绝缘套(36)内;若干只旋转式弹性电刷(41)的同一端、以上下间隔式排例的行式连接在进入绝缘套(36)内的接线件(40)上;各上下排例的弹性电刷(41)的另一端各与它同一高度上排例的导电环(39)的内环壁切合;若干组分支电缆线(47)的线体呈放射状附着在大转盘(16)上、它各组电缆的一端共同聚合在大转盘(16)上中部所设接线件(40)的下部,各线体在此处汇聚并又上弯后同相电路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各相电路各分别连接一只设在接线件(40)上的相应弹性电刷(41)上;分支电缆线(47)的各分组电缆线的每一组连接一套设在大转盘(16)边沿处的支动力系统(17)中的电机;显然根据以上各电器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组成的互连结构可知:在总输出电缆线(44)中输出的各相电流被导入电缆线(46)中,电缆线(46)又把各相电流导入与它未端连接的设在绝缘套(36)上的各相应接线柱(37)上;各接线柱(37)又把各相电流导入绝缘套(36)内壁上套装的各相应导电环(39)上;各导电环(39)又把各相电流导入与它同一高度上进行旋转切合的各相应旋转式弹性电刷(41)中;各弹性电刷(41)又把各相电统导入与它另一端汇接在接线件(40)上的各分支电缆线(47)的相应电路中;最终各组分支电缆线(47)把各相电流导入了设在大转盘(16)边沿处的各支动力系统(17)中的电机上,使各支动力系统(17)得以运转;在大转盘(16)的边沿处的不同位置上布设若干套支动力系统(17),各支动力系统(17)上设有动力传出轴(18);各动力传出轴(18)所对应的大转盘(16)的盘体上各开设一垂直穿透盘体的边铀孔(19),在每个边铀孔(19)内各穿装一只边轴(20);各边轴(20)的上端与各支动力系统(17)上所设的动力传出轴(18)连接;若干个自转式小转盘(21)的外形侧看似一个扁形体、俯看形体不受限制,每个小转盘(21)上部的中心处各与一只边轴(20)的下端垂直连接;各边轴(20)与各小转盘(21)连接后、各小转盘(21)处与大转盘(16)下部的不同位置并与大转盘(16)保持上下间隔式对应平行;显然根据以上各大、小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所组成的互连结构可知:设在大转盘(16)边沿处的各支动力系统(17)受电后是以大转盘为支承座,它的动力传出轴(18)才能稳定输出旋转动力,所以动力传出轴(18)驱动与它连接的各边轴(20)进行旋转;各边轴(20)以套装在它外围体上的边铀孔(19)为旋转支承点驱动它下端连接的小转盘(21)进行平稳旋转;在每个小转盘(21)下部盘体的不同位置上分别布设若干只指向地面的软弹杆(22),在各软弹杆(22)的外围体上装设软体防护套(23);在每根软弹杆(22)的下端都装设具有回弹性能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的下端与地面间隔一些距离;显然根据以上各大、小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所组成的互连结构可知:布设在各小转盘(21)下部的众多软弹杆(22),以及装设在软弹杆(22)下端的众多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在各小转盘(21)的驱动下进行运动;在大转盘(16)下部如不加设小传盘(21),可以在大转盘(16)下部的不同部位上直接装设众多指向地面的软弹杆(22);在各软弹杆(22)的外围体上装设有防护套(23)、在每根软弹杆(22)的下端都装设具有回弹性能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的下端与地面间隔一些距离;显然根据以上各大、小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所组成的互连结构可知:旋转中的大转盘(16)带动它下部连接的各软弹杆(22)进行运动,各软弹杆(22)驱动它下端连按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进行运动;在总输出电缆线(44)的上中段上支出传动电缆线(48),传动电缆线(48)的线体附着在支撑架总承(1)的相应部位,它线体终端的各路导线与传杆动力系统(25)上的电机连接;显然根据以上各大、小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所组成的互连结构可知:在总输出电缆线(44)内的各相电流同时被传导在传动电缆线(48)内,传动电缆线(48)又把各相电流导入与它终端连接的传杆动力系统(25)上的电机内,使传杆动力系统进行运转;在悬空架体(4)的谋部设有传杆动力系统(25),传杆动力系统(25)上设有输出动力轴(26);偏心摇臂轴(27)是一个较长的臂形体,它的一端设有轴环、另一端设有轴销,偏心摇臂轴(27)的轴环套装并固定在输出动力轴(26)的轴端,它的轴销与连杆(28)一端的轴环串连;连杆(28)是一个较长的杆体、它的两端各设一轴孔,连杆(28)另一端上所设的轴环与以下将要涉及到的谋一只摆轴(35)的上部串连;显然根据以上各大、小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所组成的互连结构可知:设在悬空架体(4)谋部的传杆动力系统(25)受电后是以悬空架体(4)为支承座,它的输出动力轴(26)才能稳定输出旋转动力;而输出动力轴(26)的轴端与偏心摇臂轴(27)轴环一端成为固定连接行式,所以输出动力轴(26)驱动与它连为一体的偏心摇臂轴(27)的轴销一端上所串连的连杆(28)的一端进行环形运动;连杆(28)另一端的轴环与以下将要出现的谋摆轴(35)的上部连接,此端所展示的运动行式是往复运动;在悬空架体(4)中、左、右的架体下方,以前后走向的行式加设数个与架体垂直的定位轴(29);数根传杆(30)的中部设有定轴孔(31),在传杆(30)两端的不同部位上设有数个轴孔(32);各传杆(30)以纵向互间隔并例的行式使它各杆体中部开设的定轴孔(31)串装在定位轴(30)上;数根摆杆(33)杆体的不同段位上开设有数个摆轴孔(34);<<<各摆杆(33)以横向互间隔行式并例在传杆(30)的下部,两杆体上所设的摆轴孔(34)分别与传杆(30)上所开设的轴孔(32)上下对应,在各上下对应的孔内用摆轴(35)串连;>>>串连后的传杆(30)与摆杆(33)成为一框架交叉互连结构,在此框架上串连的谋一只摆轴(35)与连杆(28)进行往复运动一端的轴环串连;显然根据以上悬空架体(4)下部所设的定位轴(29)分别与各传杆(31)定位连接、以及各传杆(31)与各摆杆(34)用各摆轴(35)上下串连后各杆体组成一个悬在悬空架体(4)下部的交叉式可变形的活体框架连接结构;此活体框架结构所展示的运动行式是:<<<往复运动的连杆(28)牵动它一端轴孔内串连的摆轴(35)与其它部件形成的互动效应是:>>>首先;此活体框架是以传杆(30)中部的定轴孔(31)内串装的定位轴(29)为旋转支承点,摆轴(35)如牵动与它互连的传杆(30)的前端向左运动、那么与各传杆(30)前端互连的摆杆(33)也同步向左运动,返之各传杆(30)的后端就会带动此端互连的摆杆(33)<<进行>>返向右运动;显然连杆(28)牵动此框架不停的进行左右往复运动,使轴式连接的此活体框架不停的进行由方框变凌框、凌框变方框的重复运动;在传杆(30)与摆杆(33)组成的交叉式可变形的框架体下部的不同部位上设有指向地面的软弹杆(22),软弹杆(22)的外围体上设有软体防护套(23);在软弹杆(22)的下端设有姿态各异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与地面相间隔;显然根据以上各大、小部件相继互连的程序与所组成的互连结构可知:连接在传杆(30)、摆杆(34)下部的各软弹杆(22)带动它下端连接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在传杆(30)与摆杆(33)所作的变形运动的驱动下与其作同步运动;以上各大小部件的结构设置与各动力系统的运作原理使球场阵整体所展示的运动程序是:一.支撑架总承可就地定位使用;二.支撑架总承(1)在各行走动力系统(8)的驱动下可在地面(50)或轨道(51)上作不同轨迹的行走;三.主动力系统(11)驱动大转盘(16)作公转运动;四.各支动力系统(17)驱动各小转盘(21)进行自转运动,各小转盘(21)驱动动它下端软弹杆(22)上连接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与其同步运动;五.传杆动力系统(25)驱动与它互连的传杆(30)与摆杆(33)作变形运动来驱动它下端软弹杆(22)上连接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与其同步运动;六.大转盘(16)直接驱动动它下端软弹杆上连接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与其同步运动;从以上运作程序的显示可知:支撑架总承(1)可实现多方位运行,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可以同时做到多方位运动;在众多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的运动现场中可知,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展示在球场阵中的势态是:众多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同时在全场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向进行不停的多方位追袭、拦截、摆闪、铲球、钩球、横扫等多种运球势态;众多真实球员可以同时各自戴球入阵与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展开竟技;这时置身球场的众多真实球员立刻受到众多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以不同方位的轮番追袭,真实球员必须立刻全身心投入激烈的人机竞技之中才能灵巧的进行转球、过人、躲闪、挑球、钩球、铲球、射门等动作;在球场阵中直实球员与软体拟人球员(24)、软弹杆(22)的下部会频繁发生碰撞,碰撞的接果是:三者都不会出现损伤;因为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是用很柔软的材料制成,而软弹杆(22)受到外力相抗时会自动变形、并带动与它互连的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在人体的两侧或上部滑过,加之各软弹杆(22)略高与人体以下的外围体上设有较厚的软体护层所以三者相撞都不会受损;在以上球场阵中每一套大、小转盘组的运动系统为一套转盘组运动系统。用主要部件概括的说,就是:以一套主动力系统(11)驱动一套大转盘(16)进行公转,并在此同一大转盘(16)上所设的数个支动力系统(17)各驱动一小转盘(21)自转,以及在各小转盘(21)下部所设有的众多软弹杆(22)驱动下的众多软体拟人球员式软体物件(24)的运动形式为一套转盘组运动系统;在以上球场阵中每一套传杆组运动系统用主要部件概括的说,就是:以一套传杆动力系统(25)驱动一套用传杆(30)与摆杆(33)组成的框架连动式变形运动结构;并在此框架连动式变形运动的驱动下,设在它下部的众多软弹杆(22)连动众多软体拟人球员或软体物件(24)所形成的运动形式为一套传杆组运动系统;根据使用者所在地区的气候状况:可在支撑架总承(1)的顶部加设防雨遮阳罩(52),在防雨遮阳罩(52)与支撑架总承(1)顶部架体的各触接点处为防雨遮阳罩(52)与支撑架总承(1)顶部的连接点;做为球场阵的大、小是不受限制的,如球场宽敞可使用较大的支撑架总承(1);在大型支撑架总承(1)的相关部位上可以同时混装数套转盘组运动系统与数套传杆组运动系统;也可以在这个大型支撑架总承(1)上单装数套转盘组运动系统、或单装数套传杆组运动系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俊和,未经郭俊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061508.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