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形辐板轨道车轮毛坯的铸型及其铸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9903.8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6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邢书明;李龙飞;鲍培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8/02 | 分类号: | B22D18/02;B22C9/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李鸿华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S形辐板轨道车轮毛坯的铸型及其铸造方法,涉及一种S形辐板轨道车轮毛坯的铸造。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不用砂型、不用冒口来铸造高质量S形辐板轨道车轮毛坯的铸型及其铸造方法。在该铸型中有两个独立运动的压头:轮辋压头和下压头,轮辋压头属于上型,同时它又可以相对上型中的辐板上型和轴孔芯上下运动。车轮钢液在下压头的作用下充型,之后轮毂和轮辋处分别在下压头和轮辋压头的高压作用下补缩、塑性变形和凝固,车轮其他部位也在压力下凝固。下模套的内表面安装有下模衬,界面处有冷却道,踏面处凝固时通入循环冷却液强制冷却,细化踏面组织;压室壁的中心孔台阶上安装压室内衬,保护压室壁。所得车轮组织致密,工艺出品率可达90%。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形辐板 轨道 车轮 毛坯 铸型 及其 铸造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S形辐板轨道车轮毛坯的铸型,该铸型包括上型和下型;所述的下型包括:下模套(8)、下模底(9)、下型支撑(10)、下型固定板(12)、压室壁(13)、下压头(18)和环形顶件系统;所述的压室壁(13)的平面端的端面位于下型固定板(12)上表面的中央,下型支撑(10)的一个端面位于其外围,压室壁(13)、下型支撑(10)同轴安装在下型固定板(12)的上表面上;所述的环形顶件系统包括:顶件油缸(11)、推板(15)、顶杆压板(16)和第一至第八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和17‑8)或第一至第九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17‑8和17‑9)或第一至第十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和17‑10)或第一至第十一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7‑10和17‑11)或第一至第十二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7‑10、17‑11和17‑12)或第一至第十三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7‑10、17‑11、17‑12和17‑13)或第一至第十四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7‑10、17‑11、17‑12、17‑13和17‑14)或第一至第十五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7‑10、17‑11、17‑12、17‑13、17‑14和17‑15)或第一至第十六个顶杆(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7‑10、17‑11、17‑12、17‑13、17‑14、17‑15和17‑16);所述的顶件油缸(11)位于压室壁(13)和下型支撑(10)之间,固定在下型固定板(12)的上表面上;所述的八至十六个顶杆的丁字头端分别置于推板(15)一个端面上均匀分布的盲孔中,八至十六个顶杆的另一端分别穿过顶杆压板(16)对应的通孔,并分别穿入下模底(9)上对应的八至十六个通孔中,直至此端的端面与下模底(9) 上表面的环形平面平齐,推板(15)的另一个端面与顶件油缸(11)的环形活塞杆顶端固定连接,顶杆压板(16)和推板(15)固定连接;所述的下模底(9)的下环形面及与其相交的锥面分别与下型支撑(10)的另一个端面和压室壁(13)的锥形端面接触,下模底(9)与下型支撑(10)同轴固定;所述的下模套(8)置于下模底(9)上表面的环形平面上,并固定连接;所述的下压头(18)为圆柱形,内部有循环冷却道;下压头(18)置于压室壁(13)和下型固定板(12)的中心孔中,分别与下型固定板(12)和压室壁(13)的中心孔间隙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套(8)的内表面设螺旋状冷却道(20),螺旋状冷却道(20)的上下端分别与下模套(8)上带螺纹孔的冷却道出口(21)和带螺纹孔的冷却道进口(19)连通;在上述下模套(8)的内表面上安装下模衬(7),下模衬(7)纵截面形状与下模套(8)内表面的纵截面形状相同;通过螺钉与下模套(8)的螺纹连接将下模压板(6)固定在下模套(8)上,并压紧下模衬(7);所述的压室壁(13)的中心孔台阶上安装压室内衬(14),压室内衬(14)的外圆与压室壁(13)的中心孔过盈配合;压室为压室内衬(14)内表面和下压头(18)的上端面所围成的空间;所述的下压头(18)分别与下型固定板(12)、压室壁(13)和压室内衬(14)间隙配合;所述的上型包括:上型固定板(1)、上型支撑(2)、补压油缸(3)、增压板(4)、轮辋压头(5)、辐板上型(23)、轴孔芯(24)和第一至第四个施压套(25‑1、25‑2、25‑3和25‑4)或第一至第五个施压套(25‑1、25‑2、25‑3、25‑4和25‑5) 或第一至第六个施压套(25‑1、25‑2、25‑3、25‑4、25‑5和25‑6)或第一至第七个施压套(25‑1、25‑2、25‑3、25‑4、25‑5、25‑6和25‑7)或第一至第八个施压套(25‑1、25‑2、25‑3、25‑4、25‑5、25‑6、25‑7和25‑8)或第一至第九个施压套(25‑1、25‑2、25‑3、25‑4、25‑5、25‑6、25‑7、25‑8和25‑9)或第一至第十个施压套(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和25‑10);所述的辐板上型(23)的平面端面上均布四至十个螺纹孔,增压板(4)上均布与辐板上型(23)的螺纹孔数量相等、分布位置相同的通孔;所述的轴孔芯(24)的芯头端穿过辐板上型(23)的中心通孔,通过其另一端的凸缘部分固定在辐板上型(23)上;所述的四至十个施压套的一端分别置于辐板上型(23)的平面端面的四至十个螺纹孔的正上方,它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增压板(4)上均布的四至十个通孔,四至十个施压套的外圆面分别与其通孔间隙配合;通过螺钉与辐板上型(23)的平面端面的四至十个螺纹孔的连接,将上型支撑(2)、增压板(4)、四至十个施压套、辐板上型(23)连接在一起;通过螺钉与补压油缸(3)的环形缸筒底端的螺纹连接,将补压油缸(3)与上型固定板(1)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的上型固定板(1)与上型支撑(2)的无凸缘端连接固定;通过螺钉与补压油缸(3)活塞杆的顶端螺纹连接,将增压板(4)和补压油缸(3)连接固定;所述的轮辋压头(5)的内圆表面与辐板上型(23)的外圆表面间隙配合;通过螺钉与轮辋压头(5)一端的螺纹连接,将轮辋压头(5)与增压板(4)固定连接;增压板(4)、轮辋压头(5)与辐板上型(23)同轴;所述的轮辋压头(5)的另一端伸入下型,其外圆表面与下模衬(7)的内表面间隙配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029903.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