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虾稻连作养种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57744.3 | 申请日: | 2010-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9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刘主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潜江市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12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虾稻连作养种技术,其特别技术要点是:要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无污染源、排灌方便的稻田养虾,稻田面积宜在几十公亩以上,田埂内沿开挖饲养水沟;虾稻连作养种的模式有三种:投放种虾、投放抱卵虾、投放幼虾,三种模式都要求一次放足种虾或幼虾;在大量幼虾活动时,适当投喂鱼糜、搅碎的螺蚌肉等人工饲料,冬季小龙虾进洞越冬,次年的三月份水温回升再出来,此时用调节水深的办法来控制水温,一般水温控制在20-30℃,每年3月底至5月底进行捕捞,本技术充分利用稻田进行人工养殖小龙虾,解决了中稻田冬春雨季闲置的问题,也给农民致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
搜索关键词: | 连作 技术 | ||
【主权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虾稻连作养种技术,其特别技术是:一、虾稻连作养种的条件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无污染源、排灌方便的稻田养虾。稻田的面积宜大,一般几十亩至上百亩。田埂内沿四周开挖宽1.5‑2米,深1.5米的环形饲养沟,面积较大的田,中间还要开挖“十”字沟或“井”字沟,沟宽0.5‑1米,深0.5米,饲养沟和田间沟约占稻田面积的5%‑10%。利用开挖环形饲养沟挖出的土加固、加宽、加高田埂,要求能蓄住40‑60cm深的水,田埂宽3米以上。进水口、排水口安装防逃设施,防止小龙虾外逃。二、虾稻连作养种的模式①投放种虾每年的7‑8月份,在中稻收割之前,往稻田的环形饲养沟和田间沟投放经挑选的种虾,种虾要求健壮、体长基本一致,无畸形,无断肢。投放量15‑20kg/公亩,雌雄比例3∶1。投放后无需投喂,种虾可自行摄取稻田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草丛生物及水草等。稻田的排水、晒田、割谷照样进行。割谷时应尽可能留高谷茬,谷草要还田。中稻收割后随即灌水,施放腐熟的有机肥,培肥水质。一段时间后,发现环形了饲养沟里有较多幼虾时,可用较大网眼的地笼捕捞大虾。②投放抱卵虾每年9‑10月份,中稻收割后,用木桩在稻田中插挖若干深20cm左右,斜水平面向下的人工洞穴,并立即灌水,灌水后往稻田中投放抱卵虾,即待产卵虾。投放量为12‑15kg/公亩。抱卵虾投放后不必投喂人工饲料,但要施一些腐熟的农家肥,培肥水质。抱卵虾可自行摄取稻田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水草及猪粪、牛粪。一段时间后,发现环形饲养沟中有较多幼虾时,可用较大网眼的地笼捕捞大虾。③投放幼虾每年9‑10月份,中稻收割后,用木桩在水稻田插挖若干深20cm左右,斜水平面向下的人工洞穴,并立即灌水。往稻田中投施腐熟的农家肥,投施量在250‑300kg/公亩,均匀地投撒在稻田中,培肥水质。投放已离开母体、规格在1.2‑2.2cm的幼虾,数量在1.5‑3.5万尾/公亩,可适当投喂一些鱼糜、屠宰场的下脚料等。来年4‑5月可收获小龙虾。上述三种模式,都要求一次放足种虾或幼虾。整个冬季,要注重培肥水质。当天然饲料不丰富,在大量幼虾活动时,适当投喂鱼糜、搅碎的螺蚌肉等人工饲料。当水温低于12℃,可不投喂。冬季小龙虾进洞越冬,次年的三月份水温回升再出来,此时用调节水深的办法来控制水温,促使水温更适合小龙虾生长,一般水温控制在20‑30℃。当水温升到18℃以上,要加强投草、施肥、投饵,促进幼虾的快速生长。投喂量可根据幼虾的活动情况和吃食情况酌定。三、虾稻连作养种的捕捞每年3月底至5月底进行捕捞,采用虾笼、地笼网起捕,效果很好。捕大留小是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5月底6月初在中稻插秧整田前干田时捕捞最适宜。采用地笼捕捞,应增大网眼,捕捞小龙虾的规格控制在30g‑35g以上的个体。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潜江市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未经潜江市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257744.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