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极管箝位型五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6422.0 | 申请日: | 2010-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2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杨伟;洪峰;王成华;欧阳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483 | 分类号: | H02M7/483;H02M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极管箝位型五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包括第一五电平降压电路、第二五电平降压电路、直流电源输入电路、负载电路。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SPWM控制,根据电感电流的方向和输出电压的大小,控制两个五电平降压电路半周期工作,通过不同的开关组合,分别在两个输出桥臂得到五电平的PWM调制波输出。本发明的优点是:保留了双降压电路无桥臂直通、无开关管体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的优点;实现了五电平输出,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减小,有助于减小滤波器,同时可以降低PWM调制部分的开关频率,降低开关损耗,提高效率;同半桥型逆变器相比,功率器件电压应力降低,功率器件电压应力降低,使得中小功率的开关器件可适用于高压、大功率的场合;电路中只需8个功率二极管,与桥式五电平二极管钳位型逆变器相比,二极管数量减小了1/3,钳位电路得到了简化。 | ||
搜索关键词: | 二极管 箝位 电平 降压 式半桥 逆变器 | ||
【主权项】:
一种二极管箝位型五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包括第一五电平降压电路(1)、第二五电平降压电路(2)、直流电源输入电路(3)、负载电路(4),第一五电平降压电路(1)中,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级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连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级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级连接,第二功率二级管(S2)的源级与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与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四电容(C4)的负极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一电容(C1)的负极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级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级接地,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级与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二功率二极管(S2)的源级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级与第四电容(C4)的正极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级与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电感(L1)的一端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级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接入外界负载电路(4);第二五电平降压电路(2)中,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源级与第四电容(C4)的负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漏级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源级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漏级与第六功率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六功率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连接,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阴极与第四电容(C4)的正极连接,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阳极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漏级连接,第七功率开关管(S7)的源级接地,第七功率开关管(S7)的漏级与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阳极与第六功率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8)的源级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八功率开关管(S8)的漏级与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第二电感(L2)的一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漏级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相连接入外界负载(4);直流电源输入电路(3)连接方式为,直流电源(Ud)的正极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连接,直流电源(Ud)的负极与第四电容(C4)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极与第一电容(C1)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负极接地,第三电容(C3)的正极接地,第三电容(C3)的负极与第四电容(C4)的正极连接;负载电路(4)连接方式为,滤波电容(Cf)的一端接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之间,滤波电容(Cf)的另一端接地,负载电阻(R)的一端与滤波电容(Cf)的一端连接,负载电阻(R)的另一端接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236422.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电机中性点CT支座新结构
- 下一篇:一种自动获取事故变电站视频画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