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碳减排气升环流微藻自养-异养耦合光生物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7564.4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8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雷;周雪飞;苏鸿洋;陈潇;张纯敏;李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12;C12M1/04;C12M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碳减排气升环流微藻自养-异养耦合光生物反应器。包括进料管、微藻异养区、气液分离室、微藻光自养区、底部回流区、放空管及出液区。本发明采取二氧化碳供应装置与空气提升装置分开方式,通过平板超滤膜布气提高了二氧化碳的传质和利用效率,空气提升装置只满足藻液提升和环流流动要求;通过微藻光自养和异养的耦合,发挥微藻利用不同碳源的特点,有效解决了封闭管道光生物反应器氧气释放难的问题,降低了溶解氧的抑制作用;强化了光自养区藻液的横向混合,降低细胞相互遮光带来不利影响,从而既可充分利用自然太阳光降低培养成本,又显著提高了光生物反应器的光照利用效率。本发明具有固碳效率高、微藻培养浓度高、系统运行稳定、反应器放大容易,加工简单、操作方便、运行及维护成本低等优点,适合污水处理碳减排及微藻大规模低成本的高效培养。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排气 环流 自养 耦合 生物反应器 | ||
【主权项】:
一种污水处理碳减排气升环流微藻自养-异养耦合光生物反应器,反应器整体外形为长梯体形,包括:微藻异养区(2)、气液分离室(3)、微藻光自养区(4)、底部回流区(12)及出液区(9);其特征在于:微藻异养区(2)为长方体结构,包括进料管(1)、空气扩散装置(13)、藻液提升区(14)及热交换管(29),进料管(1)位于微藻异养区(2)的侧面中下部,空气扩散装置(13)位于微藻异养区(2)底部,空气扩散装置(13)连接空气进气管及流量控制阀(7),藻液提升区(14)位于微藻异养区(2)中上部,热交换管(29)位于藻液提升区(14)中部位置;微藻异养区(2)顶部与气液分离室(3)连接,底部与底部回流区(12)连接;气液分离室(3)为左右对称的方形结构,其内设有分配溢流堰(16)、出液溢流堰(17)、排气管(6)及取样观察孔(18),出液溢流堰(17)垂直布置于配溢流堰(16)一侧,且高度高于分配溢流堰(16),出液溢流堰(17)另一侧为出液区(9),出流区(9)底部设有出液管(5),出液区(9)顶部连接排气管(6),取样观察孔(18)设于气液分离室(3)顶部;微藻光自养区(4)呈倾斜四方体,包括向光板(11)、背光板(25)、光反应区(31)和CO2供气装置(15),向光板(11)位于微藻光自养区(4)两侧外部,分别与水平面成倾斜角度安装,上端与气液分离室(3)连接,下端与底部回流区(12)连接;背光板(25)位于微藻光自养区(4)两侧内部,向光板(11)及背光板(25)之间的区域为光反应区(31);CO2供气装置(15)镶嵌于背光板(25)中部位置,CO2供气装置(15)一侧连接CO2进气管及流量控制阀(8);微藻光自养区(4)与微藻异养区(2)之间设有分配溢流堰(16)。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910247564.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