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专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益肾口服液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6457.4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4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顾耘;高爽;徐辉;胡佩佩;林娟;孙卫华;黄凯;孙国珺;费尔立;颜靖文;林宇栋;祖菲娅·吐尔森江;罗蔚;蒋思佳;赵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88 | 分类号: | A61K36/888;A61K9/08;A61P9/10;A61P13/12;A61P3/06;A61P9/12;A61P1/08;A61P9/06;A61P39/00;A61P43/00;A61P25/20;A61P1/14;A61P1/12;A61P39/06 |
代理公司: | 重庆以知共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6 | 代理人: | 高建华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专用 动脉粥样硬化 口服液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专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益肾口服液及制备方法,所述益肾口服液有效成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由生地100份、熟地100份、锁阳100份、续断100份、沙苑子100份、菟丝子150份、煅钟乳石150份、制女贞子100份、桑葚100份、炒白术100份、制何首乌100份、菊花100份、地骨皮100份、车前子100份、石菖蒲100份、制远志45份、细辛24份、怀牛膝100份组成。所述益肾口服液的制备方法简洁,药理包容性强;所述益肾口服液抗动脉粥样硬化应用包括:分组、检测、评价,本发明益肾口服液干预可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IMT值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专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益肾口服液及制备 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 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关系密切。动脉粥样 硬化主要由于内皮损伤后,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和复杂的内皮功能紊乱,其具体发病机制复 杂,由多种危险因素所致,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AS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了, 大量基础研究已证实AS的发生与发展是炎症因子,多种细胞,免疫反应,遗传基因等多种因 素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研究主要致力于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新技术的开发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的研制。在 临床形态学检测方面,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作为诊断CAS的“金标准”,其准确性得到 广泛认可。但DSA存在创伤性,且价格昂贵,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无创检查主要有超声、CT血 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面积等。有研究证实采用 超声技术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上是有间接帮助的。也有研 究表明核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对管腔狭窄、斑块性质乃至炎症程度均可作出准确的评估。血管 功能评价指标主要有脉搏速率(PMV)、ABI、内皮功能等。西医治疗上有:强效降脂治疗、 抗血栓和抗凝治疗、介入及手术治疗方法,疗效虽肯定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大剂量降脂药物 引起肝损,横纹肌的溶解等,因而临床应用中经常会遇到阻碍。对药物治疗靶点的研究集中 在对血脂代谢、炎症因子、内皮功能信号转导通路上。
中医并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名,多把AS归为“痰浊”、“血瘀”、“心痛”、“胸痹”、 “脉痹”等范畴,其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为大家所认可,多由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逸失 常、年老体虚、外邪等引起,且各种病因之间又可相互影响,本身脏腑、气血虚衰,进而导 致痰湿、血瘀、毒邪等病理产物壅堵脉道,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医药在AS的大 量研究结果已表明中医药具有广阔前景,中药单体如三七总甙、川芎嗪、水蛭素、大蒜素、 丹参、穿心莲内酯等具有抗AS的作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在抗AS的临床研究亦不在少数。
有医家认为应以“脉劳”为基础论治AS,《脉经》云:“脉来弦者为中虚”;《证治汇补》亦云:“劳脉或大或弦”。倡导随增龄而致脏腑“精血虚衰”是机体衰老的根源,补益 肾中精血是“还精”的重要方法,形成了以此为基础的“还精”学说。“益肾口服液(“还 精煎”院内制剂名)是姚培发、林水淼、赵伟康教授等1984年基于“精血虚衰”的理论基础 上,通过补益精血的方法来延缓衰老所研制的中药复方。本课题拟在“还精”学术思想的指 导下,从血管老化的角度,拟通过对益肾口服液进行较系统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再评价, 探讨补肾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探索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方法,进一步推动名老中 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和中医药研究的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以降脂类西药为主,存在一定的肝损和肌损,影响 了部分临床应用和依从性。
(2)现有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与其他的从辅药物之间存在药物冲突,并且存在 副作用,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可能会引发其他的迸发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64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