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速生抗逆型中国对虾配套系的选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6411.0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8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何玉英;王琼;李健;王学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沈小明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生 抗逆型 中国 对虾 配套 选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速生抗逆型中国对虾配套系的选育方法,属于中国对虾育种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为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群体进行纯繁,从中国对虾“黄海1号”纯繁群体中选择生长优良雌虾和雄虾亲本作为祖代,选育出生长性能优质的家系作为专门化母系;收集中国对虾“黄海3号”和“黄海4号”群体进行纯繁,从中国对虾“黄海3号”纯繁群体中选择耐高氨氮胁迫能力强的雄虾亲本,从中国对虾“黄海4号”纯繁群体中选择耐高pH胁迫能力强的雌虾亲本作为祖代,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选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家系作为专门化父系;从专门化母系中选择雌虾,从专门化父系中选择雄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获得速生抗逆型中国对虾配套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国对虾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速生抗逆型中国对虾配套系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是我国黄渤海沿海区域重要的养殖物种,在养殖发展盛期(1990年前后)养殖产量达20万吨左右,占我国对虾养殖产量的70%。但自1993年对虾病毒性疾病暴发以来,中国对虾的养殖总产量急剧下降,直到2000年以后才逐渐恢复生产,近年来年养殖面积30-40万亩,养殖产量4-5万吨。近年来养殖水环境的污染、频繁的极端天气严重影响着中国对虾的生长环境,异常的养殖环境因子的胁迫抑制中国对虾的生长发育,导致对虾减产甚至死亡。
我国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要求渔业水域的水质中非离子氨浓度≤0.02mg/L,但在实际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大、过量投饵及排泄物的多年累积等原因,常常会导致池塘氨氮含量偏高,从而引起对虾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发生疾病,甚至造成急性、慢性中毒而死亡,给养殖业带来相当大的危害。pH值作为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指标,每增加一个pH值单位,水体中非离子氨的浓度就增加10倍。正常pH值条件下中国对虾幼虾24h存活率在95%以上,随着pH升高存活率会显著下降,pH9.4条件下对虾幼体6h时死亡率可达85%,24h全部死亡。且与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等其他主养物种相比,中国对虾高pH胁迫的耐受性最低,在同一高pH胁迫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存活率分别为54.6%和97%,而中国对虾的存活率仅为13.3%。因此,发掘具有优异抗逆性状的中国对虾种质材料,培育生长速度快和抗逆能力强的中国对虾新品种,以适应和抵抗养殖环境因子带来的各种胁迫和不良刺激是当前对虾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目前中国对虾的选育主要以群体选育、家系选育为主,选育目标多为单个性状的选育,难以满足当前养殖产业对多元化新品种的需求。配套系育种是选育具不同优良性状的中国对虾专门化品系,通过多系配套和杂交,筛选出杂交优势好符合生产需求的商品代。所以急需开展中国对虾的配套系育种工作,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的新种质,提高中国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和良种覆盖率,推动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速生抗逆型中国对虾配套系的选育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已培育出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黄海3号”和“黄海4号”新品种的遗传资源优势,在保持各品种优良的生长和抗逆性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品种间杂交优势,将优良性状进行聚合,培育出生长速度快和对环境胁迫耐受能力强的中国对虾配套系。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速生抗逆型中国对虾配套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群体进行纯繁,选择生长性能优异的个体组建基础群体,作为配套系母系的祖代来源;
(2)收集中国对虾“黄海3号”和“黄海4号”群体进行纯繁,分别从两个群体中选择对养殖水体中高氨氮和高pH胁迫耐受能力强的个体组建基础群体,作为配套系父系的祖代来源;
(3)从中国对虾“黄海1号”纯繁群体中选择生长优良雌虾和雄虾亲本作为祖代,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选育出生长性能优质的家系作为专门化母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64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