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砜基甲苯废水用抗浮泥式沉淀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8807.0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4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郭付俊;静桂兰;殷建根;唐海嘉;王兆飞;曾静;林春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嘉化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0 | 分类号: | B01D21/00;B01D21/08;B01D21/24;B01D21/30;C02F3/12;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01 | 代理人: | 刘昕 |
地址: | 314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砜基 甲苯 废水 浮泥 沉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甲砜基甲苯废水用抗浮泥式沉淀器,包括沉淀器本体、盐浓度探测器、混浆桶、清水管和控制器,若干个所述盐浓度探测器分别安装在沉淀器本体的釜体的内腔之中的清水层处,所述混浆桶的出浆口与沉淀器本体的中筒的进浆口相连接,所述沉淀器本体的浆水管和清水管的一端分别伸入混浆桶之中而另一端则分别与曝气池和清水源相连接且管路上设有浆水泵和清水泵,所述沉淀器本体、盐浓度探测器、浆水泵和清水泵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发明通过在沉淀器本体内安装混浆桶和清水管,能够使得原浓浆水在混浆桶内与清水相混合,在经过一定的稀释工作后,再进入中筒之中开始絮凝,有效避免因活性污泥的活性下降而引起浮泥现象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沉淀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甲砜基甲苯废水用抗浮泥式沉淀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法,能够将污水之中的悬浮固体以及溶解性的或胶体状态的可生化有机物等去除。现有的甲砜基甲苯废水盐含量较高,通常在20%以上。随着污水处理的进行,从曝气池流入的沉淀器内的甲砜甲苯废水会导致活性污泥的无机盐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引起活性污泥的活性下降,沉降比降低,最终出现浮泥现象,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此外,现有的沉淀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排泥管十分容易发生堵塞,使得剩余污泥过多,引起活性污泥的沉降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甲砜基甲苯废水用抗浮泥式沉淀器,能够避免浮泥现象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甲砜基甲苯废水用抗浮泥式沉淀器,包括沉淀器本体、盐浓度探测器、混浆桶、清水管和控制器,若干个所述盐浓度探测器分别安装在沉淀器本体的釜体的内腔之中的清水层处,所述混浆桶的出浆口与沉淀器本体的中筒的进浆口相连接,所述沉淀器本体的浆水管和清水管的一端分别伸入混浆桶之中而另一端则分别与曝气池和清水源相连接且管路上设有浆水泵和清水泵,所述沉淀器本体、盐浓度探测器、浆水泵和清水泵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沉淀器本体包括釜体、中筒、导料板、浆水管、排水管、排泥管、泥管电磁阀和过滤板,所述中筒和导料板分别一上一下同心固定在釜体的内腔之中,所述导料板呈斗笠形,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伸入釜体的内腔底部而另一端则安装有泥管电磁阀,若干层过滤板从上至下分别安装在釜体的釜壁与中筒之间,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伸入釜体的内腔之中且位于过滤板之上而另一端则与排水池相连接且管路上设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与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中筒的底部开口由封板所封闭,所述封板的中央设有上凸部,所述封板与中筒的筒壁的连接处设有若干个过浆口。
作为优选,所述沉淀器本体还包括螺旋送料器,所述螺旋送料器包括杆体、螺旋板和电机,所述杆体可转动连接在封板的中部,所述螺旋板位于中筒之内且螺旋盘绕在杆体的外壁之上,所述电机固定在封板的底面且外设防水罩。
作为优选,还包括反冲器,所述反冲器包括气源、气管和气头,所述气头包括汇集管体、分气管体和分气电磁阀,所述分气管体安装在排泥管之内,所述汇集管体的一端与分气管体的侧口部相连接而另一端则穿过排泥管的管壁并通过气管与气源相连接,两个所述分气电磁阀分别安装在分气管体之上且位于分气管体与汇集管体的连接处的上下两侧,所述反冲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分气管体和排泥管的中轴线相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分气管体靠近排泥管的管壁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分气管体的上端设有阻挡污泥进入管内的挡泥件。
作为优选,所述挡泥件包括挡板、弹簧和环形垫片,所述挡板位于分气管体之上且呈斗笠形,所述弹簧同心设置在分气管体的管内上部且上下两端分别挡板和分气管体相连接,所述环形垫片分别安装在挡板和分气管体的相邻面上且相对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反冲器还包括过滤筒,两个所述过滤筒分别可拆卸安装在分气管体之上且位于分气管体的端部和分气电磁阀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嘉化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嘉化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88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